《论语》德行类练习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28438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德行类练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语》德行类练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德行类练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德行类练习答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德行类练习答案(一)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

2、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分)2、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

3、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三)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课外选文)【注】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摄:统辖。反玷(di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

4、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1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1分)2、从这两则文字中我们发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仁爱观?(3分)1管仲之器小哉 管仲是仁者2孔子的仁爱观,主要是看一个人对全社会的贡献。孔子否定了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四)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5、。”(课外选文)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2、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6、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2、 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六)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7、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七)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

8、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八)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

9、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九)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0、(4分)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注】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结合选文和注释,你怎样理解“中庸”的涵义?“中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折衷主义”吗?为什么? “中庸”的涵义是做事适度,恰到好处,在矛盾中求统一,在对立中求调和,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和调与协作。“中庸”不等同于“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是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各方的思想观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