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8281956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县某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梅县水车镇小桑村公王崇信调查分析 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 肖文评 小桑自然村位于梅州市东南山区,距市区35公里。全村包括小桑、坑尾、新湖、双湖四个管理区,现有人口5000余人,共一三姓,40多个自然小村,呈带状分布在梅江支流小桑河冲积小平原或山麓上,方圆近30平方公里。这里民俗活动最突出的是公王崇信,俗谓“泮坑公王保外乡,小桑公王保村庄”,在梅县久负盛名。80年代初恢复了曾经中断的公王出巡活动,为我们探讨公王崇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公王崇信在粤东、闽西、等地都相当盛行,是客家地区民俗的重要内容。1995年暑期,在嘉

2、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副所长房学嘉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对小桑村做了为期10天的田野调查,采访了近100个村民(详见附表1),获得了近10万字的第一手资料,并在1996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亲自参加了等公王活动。现将调查内容整理归纳分析如下(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一、宗姓村落概况小桑公王每年要定期巡视全村各姓40多个祖宗屋,接受所有男性俗民的祭拜。全村各宗姓迁居历史及分布概况如下:何姓调查材料表明,现有小桑各姓中最早定居的是赤土岭何姓,不知从何处迁来。3世开基,己传至32世,相传以前小桑村又叫何半村,何姓占全村户口一半以上。因得罪一从丰顺路过的大官,何姓怕灭族而逃迁今天清远、揭阳、大埔、河源等地,只

3、留下一媳妇带一小儿子寄居娘家本村钟屋,才得以将宗脉留传下来。这一媳妇死后竖的墓碑为“钟声杨何公之墓”,至今仍在小桑顶子岭山上。揭阳、清远等地裔孙在光绪年间曾回来接过宗祠香火。钟姓至今称那个媳妇为何姐婆、何家婆,何姓人称她为祖婆。因为这重关系,钟何两姓不通婚。卜姓4世祖从福建宁化迁松口金盘桥,8世祖迁畲江双罗坑,9世祖迁小桑?上蛇形开基。传说9世祖时36个结拜兄弟林、杨、卜、亦、刁、毛、科7姓造反打江西,用竹杆挑灯笼,晚上看上去象很多人,声势很大。朝廷得知后,派人来查风水,认为没有英才出现,就下令灭族。唯9世祖1人从狗洞爬出逃得性命,到这山坑里隐居。先后娶妻古氏、蓝氏,生应孚、应祖、应宗3子,后

4、发展为3大房,后裔迁居小桑围嘴上、国里、塘背(这3地房屋围在一起,总称大围里)、塘头上、旱塘、彬子岗下、方头嘴、卜屋角及水车龙岗坪、广西容县等地。祖坟名为“九世祖考钦授锦衣卫字铭记号宦祚卜公之墓”,“元勒封九世祖妣卜母古太夫人之墓”。官名纯属虚构,但时间大致可信。卜姓大约元末明初迁居?上,现已传至34世,也可映证。分迁各地的卜姓大年三十上午要自带三牲到?上祖屋祭祖后,再回自己小祖堂祭祖。农历八月十五左右祭扫祖坟,还要到梅县下市卜屋、松口卜屋祭祖。黄姓从福建迁小桑田心,以开基祖为1世祖,4世祖十二郎公、十四郎公分迁小桑黄屋排、下井开基,后又有迁黄竹湖开基者,现已传至24世。另外一支从梅县水车大立

5、迁小桑坑尾外坑,6世开基,12世兄弟俩再迁坑内,兄娶本地罗姓女子为妻,发展至中心屋、楼下、石牙下3个支派,现已传至23世。两支互不相属,但联系紧密。林姓从梅县畲江迁小桑伯公岭下、上峰,7世开基,已传27世。迁上峰7世祖有女无子,招钟姓男子为婿,创上峰林屋,下峰林屋。不知何时复姓钟,称上钟屋,下钟屋。但林姓祖牌一直置于祖祠神龛中,与钟姓祖宗同受尊敬。赖姓从丰顺马图迁小桑螺田上,2世开基,6世分迁坪下,7世分迁湖沥,已传至22世。刘姓从兴宁江背刘屋迁居?上,3世开 基,创建刘屋村落。8世分迁旱塘塘头上,10世又从塘头上分迁田背山,已传至25世。大年三十上午都集中到?上祭祖,9月20日祭扫祖坟。尝产

6、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水田100多亩,山地更多。符姓不知从何地迁?上,5世开基创符屋,已传至23世。罗姓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大埔湖寮,再迁三河坝、梅南罗田家、小桑螺田上。打鱼为生,因坑内河里鱼多又大,再迁坑内海背,6世开基。不知哪一代,年三十祭祖时,因下大雨两小房迟到,被海背强房拒之门外不让祭祖,只好另创中心屋和当头屋两祠。大年三十要集中到海背老祖屋祭祖。现已传至25世。另外一支从大埔迁小桑竹圆围,5世开基,已传至21世。又有一支从蕉岭松源蓝沿畲迁梅南龙冈再迁小桑湖洋背,8世开基,一三世分迁湖巷,已传至27世。3支互不相属,但关系相当密切。叶姓从梅县长沙迁小桑高田上,9世开基,已传27世。钟姓从大埔

7、马图迁小桑上钟屋,5世开基,5世祖可能就是被林姓招为女婿者。后裔分迁下钟屋、湖洋背、河背、黄葛排、贵阁塘、铁炉坑、湖洋角、?脚下、?顶上等地。年三十都到上钟屋祭祖,11月20日祭扫祖墓。统一办三牲,出钱多的人有份吃胙肉。已传至24世。杨姓从畲江新山迁寨颈里,27世开基,已传至42世。另有一支从水车?下迁岭下,31世开基,已传至41世。两支互不相属,但红白喜事互相往来。丘姓从梅县水车丘排迁鸭嬷垄,10世开基,已传至22世。朱姓从水车河背曾屋迁大塘,一五世开基,已传至23世。岭下杨姓人大多租大围里卜姓的田耕种;丘姓祖宗十分穷,没有一亩公尝,朱姓情况也差不多。反映出他们迁来较迟,土地基本被别人开垦了

8、。以上一三姓,是解放前夕也是今天居住于小桑的宗姓。民国时有“头罗二卜三钟四赖五黄六刘”的说法,这六姓都在100丁以上,是小桑的大姓。在历史上,还有十余姓在小桑居住过。在黄屋排下有地名曾屋、廖坪、廖屋下,高田上叶屋旁有杜屋排,旱田上有曾屋塘,寨颈里杨姓祖屋是曾姓老屋,在双湖与大围里之间有李家山,在田心对面有李树窝,在坑外有黄朱角、张郭排、犁泥段,在坑内有邓屋、唐屋、李屋、杜屋地名。相传鸭麻垄丘屋以前叫江屋下,吴姓住在大塘一带,李姓住在大井一带,廖、曾、杜、李都比田心黄姓更早开基。民国30年卜德运在围嘴上村后建的伯公庙墙壁上题写“秦乱时之人方、刘、廖、曾、黄由杨子江抵小桑”,也可映证廖、曾曾在小桑

9、居住过,但所说时间不足信。康熙六年被封为铁汉女的钟氏之夫邹永福家住在岭下,现在邹姓已不见了。概言之,从传说,现有地名和历史文献考查,曾居住于小桑有据可循的至少有廖、曾、杜、李、江、张、郭、犁、邹、吴、方、邓、唐等一三姓。各姓居地及其分居地绝大部分都建有自己的祖宗屋,据统计小桑现存50多个。一般都是二堂一井结构,前为半月形池塘,后为弧形花胎地和风水林。除坑内罗黄两姓部分人共一祖宗屋同居一自然小村外,其他都是聚族而居的单姓自然小村。各个祖祠大多拥有1份公尝,又称祖尝,是祖宗留下来的公共产业,不准买卖。祖尝表现为田产、山林、鱼塘等,由族长(俗称叔公头)掌管。田地按照规矩由各户轮流耕种,交纳部分谷物供

10、祭祖扫墓之用。等公王办点心招待神头的费用也由尝产支付。黄罗共祠坑外黄姓兄弟之兄娶坑内罗姓之女,因风水不好被告知住下去要绝,准备迁到坑内里面的山窝里居住。但罗母很痛爱其女,怕被老虎吃掉,不同意,要女婿在罗屋旁搭茅屋住下。一地理先生见茅屋后认为占了好风水,以后要占坑内人口田地的一半。罗父要收回,但罗母不同意。后黄氏果真兴旺起来。原先岳父房屋和女婿茅房被改造成为祖宗屋中心屋,甥舅祖牌同堂,左为罗姓祖牌,右为黄姓祖牌,以左为尊。大年三十,黄罗两姓在同一祖屋同时祭祖。等公王时由两姓各派一代表去接公王,同时祭拜。 小桑明朝时属程乡县(今梅县)万安都3图,康熙年间名为牛岗坪大林乡 康熙程乡县志杂志。乾隆、光

11、绪时名为龙岗坪堡(后改名龙文堡)大林约,又名小桑村 乾隆、光绪嘉应州志图说。,共9甲。9甲名称、姓氏、地域如下: 见1982年按旧制编写的出巡公王爷爷大薄。顺序 甲名 姓氏 地域1塘唇甲卜、丘围嘴上、塘背、国里、旱田里、丘屋2赤土甲黄、何、卜黄屋排、赤土岭、塘头下、竹窝里、黄竹湖 钟、叶 下井、贵阁塘、高田上3田心甲黄、杨田心、岭下、寨颈里4湖沥甲赖、林、卜湖沥、伯公岭下、方头嘴5螺田甲赖、罗螺田上、坪下、湖巷6坑尾甲黄、罗、卜坑内、坑外、彬子岗下7 寨上甲卜、刘、符寨上、刘屋、卜屋、符屋、旱塘、大塘8罗卜甲罗、卜湖洋背、朱圆围、卜屋角9钟屋甲钟上钟屋、下钟屋、湖洋角、湖洋背民国一八年(192

12、9)前全村有800余户,4000余人。民国一八年古大存等人在九龙嶂、小桑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剿杀,小桑大部分房子被烧,1000多人被杀或病死、饿死。各姓迁居、世系、居住时间等情况详见附表2。二、公王及其传说小桑人都说,桑公王有三兄弟,老大为明主公王,坐坛;老二为出巡公王,每年定期出行全村巡视各祖祠,查知各处病虫灾难,报告给坐坛的明主公王;老三射猎公王,喜好打猎,为猎神。三兄弟各有庙宇。老大的长1米,宽0.7米,高0.7米,在围嘴上村前200多米的河边。老二的较大,高5米,面积一五16平方米,位于丘屋对面的山麓河边。老三的比老大的小点,2尺见方,在赤土岭进入湖沥的山脚下。三个

13、庙里都放着香炉,老大老三的各放一个,老二的放着大中小三个,分别代表大中小三兄弟,这些香炉就是公王的替身。没有木雕或泥溯神像,但有一张公王神像图。图上有明主、出巡、射猎公王三兄弟,还有他们手下的云中白马三郎夫人、郎郡庙阁七娘、押衙、判官、花公花母、九子圣母等等众多神明,号称是公王手下将、手下兵。关于公王的来历,俗民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5种说法:1.救驾有功封王传说公王封王前是小桑大围里前面小桑河边16颗大榕树下的土地神。明朝时西番打中原,匈奴兵包围了明太祖,明太祖被围困在小桑附近的九龙嶂。西番人作法刮起大风,没有人敢去救。16棵榕树下的土地神三兄弟显灵,变为神兵、神将、大黄蜂攻击匈奴兵,匈奴

14、被打退。明太祖转危为安。土地神三兄弟救驾有功,被封为王,因救的是明太祖,故封为明主公王,老二封为出巡公王,老三封为射猎公王。后来群众年节祭拜,有求必应,就信仰起来。 2.助杨广有功封王。公王封王前是从石头里爆出来的,名为石车、石马、石古,三人结为三兄弟,又有人称他们为云中白马三郎。杨广落难时被三兄弟用三座山的影子遮盖躲藏起来,后又帮助杨广打天下,作战有功,被封为石车、石马、石古大王。杨广做皇帝(即随文帝)后封他们为三山国王,即明主公王、出巡公王、射猎公王。当村里发人瘟、牛瘟时,扛他们去游村,游完村灾难就消除了,因此崇信的人就多起来。3.公道说。公王原不是神,而是人,办事十分公道,比中央还公道,

15、后被人冤枉,投水死了,大家为了纪念他,就封他为公王。据说他投水的那一天是4月最后一天,为纪念他,就在这一天开始出巡。又有人说公王不分房界,姓界,你这边来我这边去,整个小桑都统一,十分公道、公平、公正,故名为明主公王。4.化身说。传说公王原是行善的人,办了许多好事,给小桑人做了很大贡献,死后为了纪念他们,就尊他们为神。或说他们死后化身为神,保佑村民,村民就把他们称为公王。还有一传说认为小桑古时候很乱,老百姓不得安生,有个人很有力气,保护了小桑,居民为表彰他就封他为公王。5.一致对外说。以前小桑外面的寨下村人多势众,经常上来抢东西,小桑人少力弱,为了团结各姓一致对外,各村共同等公王以便商量对策。后来慢慢变为民众崇信。传说虽然莫衷一是,但公王很灵则是众口一致。村民非常崇信公王,每年的公王出巡活动是小桑人的盛大节日,俗称“等公王”。三、公王崇信公王是小桑人信仰中最主要的崇拜对象。崇信公王是小桑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