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28131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流的徽州地域文化兼论徽州文化的历史借鉴徽州文化(上包春秋之前的江南越文化),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百花园中历 史材料最全、涉及内容最广、最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的一枝奇葩,它的发展, 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轨迹的缩影。 “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 ”,当前,我们 研究整理徽州文化,一定不能只单单固守在学术讨论的范畴,要通过理顺徽州 文化发展的脉络,对中国商业史进程进行整体把握,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发展规 律,重视前车之鉴,结合本地区特点,使我们的政治经济活动符合历史发展趋 势,趋利避害,从而减少盲目性。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徽州文化具备了以上 这些特点呢?我们研究利用徽州文化,又要从中取得怎样的历史借鉴呢?本文

2、 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一、合流的文化人的行为可以考虑是由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这种人和环境既对 立又统一的矛盾是徽州文化得以萌芽和发展的本质原因。不论是北人南迁,还 是徽人外出,以及后来的徽州文化的独特性特征,都与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 的关系。首先,对于动物来说,如果现实生活环境被破坏或不适于其居住时, 它们往往会采取办法或寻找迁移到适合自己居住的地方。人,也是这样;但人的迁移不仅仅是一种生死的趋避,更重要的,它通过 改变或迁移生产关系造成生产力的转移和发展,带动文化的融合并继续大发 展。古徽州居吴越上游,秦时始设郡治,其地 “三山环耸”,山路崎岖, “险峻为 栈道”。察其交通,唯新安

3、江和屯杭线水陆两大线路而已,是东汉末以来,由中 原南下的富豪士族的最佳避难所。他们的到来,不仅因为本身的定居给此地带 来先进的生产力,对山越人传统的土著文化业不啻是一个很大冲击。东晋时, 深居山泽的山越人陆续外迁,他们和南下至此的 “中原徽州人 ”共同开发此 地,中原文化和土著山越文化迅速融合,前者在改造后者的同时,也深受后者 无法回避的影响,于是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雏形,它既不是具体而微 的“大一统”中原封建文化的简单翻版,又先进于山越土著文化,不是它独立发 展的产物。但是,从已知的历史遗迹和出土的文物看,古徽州似乎没有发现明 显的贫富分化的倾向。于是有人认为徽州可能没有经历奴隶社会阶

4、段,这是不 足以全信的,依此地古代气候,富者遗迹尚少之如此,贫者的 “文物 ”又何堪 哉?如果说徽州曾经有过奴隶制模式,那么当在夏与秦或东汉间这一段历史时 期内,人类最初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但和别处不同,由于崇山峻岭把境域分 成彼此交通不便而相对独立的许多单元,徽州的奴隶制也许是一种家族奴隶 制,那还只是初期的城邦奴隶制形式,当然这得需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去证 明。马尔萨斯人口论告诉我们:人口和食物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行为的最 初动因,人需要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掌握为生存所需要的技术;但是,人不 仅会选择自然环境,而且会选择社会环境,因为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接近环 境,接受环境信息,进而作出行

5、动与否的决定。随着本地人口的增加(自然增 长和移民增加),人多地少,岁饥民荒的现象日益突出。“洪武四年,官给户田分军、匠、民、儒、僧、尼、道士等,户一十一万七 千一百一十口 ”,“山居十之五,民鲜田畴 ”。康熙休宁县志上说: “徽州介万 山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 也。”但是“安土重迁 ”的徽州人,尽管后来他们离乡背井甚至几十年,他们的心 还在徽州,这就为后来徽州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社学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个 伏笔。徽州人走出重山之后,很快,他们选择了杭州、南通、甚至纽约、旧金山 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居留,而且找到了经商这一解决衣食的良方。客观上,徽州 “邑

6、中土不给食 ”,需要他们一开始就要得利养家,另外,作为一种土著质朴文 化的携带者,外出的徽州人很快的接受异地文化,融合自身因素,创造出一种 雅俗共赏、开合自然的新质文化。这种新的文化诞生甚至成长于异地,而终集 于徽州,所以说徽州文化既以本地土著文化为根,又以中原等地文化为干,几 经融流而成;它既带有本地独特的封闭性、稳定性特点,又作为其地之外各种 文化的辐射聚点,因而具有系统性、典型性。二、地域的文化尽管徽州地形较为闭塞,矿产资源贫乏, “无金银铜锡之产 ”,但山区茶 叶、水果、药材、木石等相当丰富, ”篠“荡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 ”这不 仅为徽商的兴起,而且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

7、物质基础;一是提供了实物材料,表现在竹、木、砖、石的雕刻,歙砚、徽墨的制作等直接从自然界 取得材料以加工的艺术方面尤为明显;二是为徽州文化某些方面的发展提供物 质内容。绘画和雕刻是两种关联密切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无论是主张 “师法自 然”,以徽州山水等自然景物入诗入画的新安画派,还是庄谐并作,以云、鸟、 山、水等为内容的徽派雕刻,无不体现着题材内容 “取之自然 ”这一规则。在医 学上,作为中医学的新安医学,它的成果大小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源的丰歉 性。民国歙志卷三产物药属仅其特别者”,就列有南沙葠、苦桔梗、白术 等 180 种之多!弘治徽州府志说新安所出的白石英,“极细长白澈 ”,因其精细无瑕,

8、为医家仙方所正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如此丰富高质的药源,新安 医学怕也不能如此令人瞩目。另外,地域的闭塞特征也影响文化性格的形成,徽州地形 “山限比隔 ”,“险 狭而不夷 ”,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土著徽州人,心理上不能不带有闭锁、保守 的一面,因为,人作为环境的主体,又是环境的产物,他的性格心理是逃不了 自然特点的影响的。所以,史志上有 “民不染它 ”而“山谷之民衣冠至百年不变 ”的 说法。但是,另一方面,人又以能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而成为人。当徽州人 走出重山环抱以后,他们的眼界为之一新,心胸为之一宽,很快地接受异地先 进文化,糅合自身特点,成为一种新质文化的创造者和携带者,我们说:环境 又是

9、人的环境。人一边受着环境的影响,而环境一边又作为文化人心理的外化 物存在着。由于徽州人这种特殊的文化主体的特点,使得徽州文化的地域性很明显。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徽州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的考察和分析,正确认识徽 州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规律,从而从中得到历史的借鉴,正是由于它们是徽 州地域内文化人心理的真实再现和历史记录。作为地方文化,它又是被地域及地域的人们保护的宠儿。即使是今天,我 们在徽州山水田园间随便地走走,作为 “家族珍宝 ”存在的文化遗迹,几乎是历 历可见。和徽州人谈及他们的家族祖先,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尽己所知和盘托 出。即便是站在牌坊群下说烈女,他们的分析也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三

10、、徽商与徽州文化明清时,伴随着徽商的大发展,徽州文化呈现出一种新质的繁荣面貌。但 在封建社会,商人被视为 “末等之民 ”,他们甚至不能和一般平民一样进入仕 途。商人们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抱负,不会单单满足于疏散家资,开设义 田义仓。这样,商人们为了取得政治上的地位,保住家族的鼎盛和长久地生 财、守财,他们开始由贾而儒,走上了 “学而优则仕 ”的漫漫道路,形成中国历 史上特殊的 “贾儒 ”阶层。这一阶层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自己作为商人的道德行 为规范,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经商活动;另一方面,又基于经商所得的坚实的物 质基础,大力地发展徽州儒学文化。他们的这些行为,既加快了文化的发展速 度,繁荣了文化

11、;又取得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政治利益,并得以长远地从中汲取 经营之术的营养。如徽商在扬州曾屡次举办诗会,广建藏书楼,资助文人学士 刻书出版,为他们的研究提供方便等等。在家乡,他们大办社学,遍立书院。 史载:明代徽州有书院 54家,社学 462 所。此外,尚有名门望族的塾学不可 数,真正是 “三户之村不废诵读 ”,徽商的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发展 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事业,给子孙以良好的文化熏陶,为他们的入仕创造条 件。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个别徽商在主观上为附庸风雅、追求功利而对文化 发展起过作用。徽商衣锦荣归之后,他们一朝大钱在握,便大兴土木:建庙 宇,立牌坊,修桥补路,广造亭宅,兴社办学。

12、或为争名耀祖,甚至出现不同 家族间或家族中不同家庭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所谓无论大家小户,无论贵贱男女,衣食供奉,必洁其器而美其服焉,渐 成民风。徽商声名一时鹊起,因此,徽商正是以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客观上为 徽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的长期稳定,自然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开始 萌芽,徽州文化也发展到相当繁荣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徽州文化始终没有脱 离于徽商之手而独立发展,从而比同期的别地文化更带上一种商业性,说明了 商品经济萌芽并取得初步发展的封建社会末期,文化已渐渐有了商业经营的实 质。然而也正因为此,文化艺术更臻于精细完美和高超,也更有效地促进了文 化艺术的传播、

13、交融和革新。但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否定商品经济,阻碍了 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过渡的进程。徽商没有出路, 也就影响了徽州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和经济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基础以其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而文化又以其敏锐的眼 光预示着经济基础的变革。是以徽商的靡顿和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几乎是同步 的。今天,我们研究徽州文化,不但要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求其兴衰的规律, 发掘这种传统文化依旧存在的潜力,展示其旧貌换新颜的魅力,最大程度地为 我服务,为今服务。更重要的,我们要从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关系中认识到:只 有经济发展了,文化活动才能正常健康地进行,端正对发展的认

14、识,把经济建 设放在首位,我们的文化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健康茂盛的发展 下去。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过 分片面地追求 “黄金效益 ”,一切向钱看,而忽略科技文化的建设,经济建设也 必将失去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是全面的建设,一定要坚持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当前,徽州自然和资源条件差不多仍旧维持在明清时期的状况。历史的借 鉴和现实的分析要求我们:要打开心灵的窗户,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作为旅 游城市的黄山要发展经济,必须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以旅促商,带动工业,以 工促农,以农养工商,走 “旅商工农 ”相结合的道路,把黄山变为国际旅游的黄 金城,变为经济信息交流的中心,变为生产和消费的中转站。到那时,徽州文 化就发展为更新质的 “黄山经济的文化 ”了,它将使我们树立起综合发展黄山经 济,并努力为之服务的思想和要求,任何单轨的经济发展都不能说是长久之 计。2014 秋土木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