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280845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无声处,墨下生花:读第七天有感对我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这门课程,是一周里仅能让我用一种轻松的心情去聆听老师所讲的课程了,文学本身就带有一种魔力, 字里行间之间,记录下的是一个个或而平 凡或而传奇的故事,但最终带给聆听者的确是心中无限的冥想, 这种想象不能算作是一种思考, 她无所谓终极的答案, 而是在于 探求更多的可能性,不像是法律,不仅需要承受各种条条框框所 带来的限制,而且追求的是一种叫做 “公平”一一谁也说不清的 东西。但是,文学与法律都是为这个社会所必需,法律人需要用 文学抚慰自我灵魂,文学人亦需要用法律来铺设一片安宁。这样想来,我是幸运的,在我于紫金港校区最后的一学期,

2、能够用不一样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去看待我的专业,更重要的, 是能够满足我对于感性认知的渴求。法律人都太理智,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条文促使他们总要想到行为的后果,翟老师讲过, 如今的校园里难有一段值得书写、值得纪念的故事,看看我身边的同仁,再看看镜子里的我,格式化的生活节奏在我们本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纪上留下满是疲倦的 痕迹,渐渐失去爱我所爱、想我所想那般的狂热,如何生存,如 何更好地生存,当然地成为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永远的主题。程的感受而言,相较于法学生在精神世界和感性认知里的干涸, 文学学生无疑是幸运的。 不必过于执着于后果, 在社会这幅巨型 画作之下,感受到的是文学所具有的张扬、震撼和极具穿

3、透力的品质,深深地拨动着每一个过客的心弦,激荡着他们的心绪,震撼着他们的心房。于是,我又想到了文学与法学的关系,其实这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古到今,有多少学士曾涉足于此、 话及于此甚至沉溺于此。我想这正是因为文学对于现实世界美的阐 释,时而色彩缤纷,时而优柔寡断,完美地弥补了法律那般严肃而冷峻的态度,投以这个社会最大的关怀。 法律的语言高度抽象, 文学的语言细腻而又悠远,最终两者一齐勾勒这个社会最细致的 线条,刻画出这个世界最完整的景象。带着对法律与文学的感受,第七天的阅读体验似乎更加 别致。我一直觉得余华老师是一位能够出色把握现实和当下的作 者,不可否认,对于现实和当下的把握无疑是有难度

4、的,不必说 耳听为虚,在信息冗杂的现代社会,连眼见的未必都是真实的。谈到余华老师,我还记得余华老师前几日到浙大作讲座时的 场景,他的幽默谈吐,不像是写出了这样一个荒诞而又充满悲情 色彩的作家,但是我还是相信余华老师就是一个内心十分丰富的人,用他的一支笔记录下这普通而又神奇的七天,对于余华老师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第七天中的故事是很难让人记住的, 同时它也难以让人忘却, 因为这些故事现实得让人可怕,甚至开始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我知道,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故事的确真实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但我还是想问一一第七天到底具有多少现实性?很显然,在余华老师的笔下,第七天的故事是新闻资讯“涌”来的结果,归根结底,

5、是用来自过去的眼光去 审视当下,再加上了一点同情。 新闻,意味着接受它的每一个人 接收到的信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余华老师用一种新闻串烧型写作的方式将海量的悲惨现实狠狠地向我们读者铺开,其中的负面性当然会引起我们义愤的情绪。 余华老师的第七天让我第一 次对新闻串烧型的写作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经过文学加工过的新闻就像是迎来了它们的第二次生命,这些沉重的现实能够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思考。但是,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既要读进这本书中,更要能够读出来,这时的我开始怀疑,问问自己是否了解了这些新闻的来龙去脉,是否在整个过程中已经对现实本身摒弃和遗忘?当然,在这篇文章中,我不想过多地从技术的角度来探讨

6、第 七天,而我更多是想从故事本身出发。其实对于法学生来讲, 这些故事是伸张正义和讲求公平很好的出发点。想到这里,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害怕自己将来会亲身目睹这些悲情。我的专业是法学,我不禁扪心自问:法律的目的是什么?我学习法律的目的 又是什么?我们都希望用法律给予这个世界以最大的安宁,但在第七天前,这些问题不禁让我陷入沉思,法律的意义究竟该如何定义,我应该将我挚爱的东西归置于何处?第一部分用死亡的眼睛,凝视多舛的我们死亡,文学作品中一个永远不能缺席的话题。死亡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悲伤本身, 更显示其价值的,是它带给我们的思 考:对逝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思考。第七天描摹的是一片亡灵的世界,把现实的

7、问题搬至所谓的“死后世界”去展现。第 一天,主人公杨飞的回忆引出了强拆事件;第二天,杨飞遇见自己的妻子,残酷的现实隔断了两人生命的桥梁;第三天,商场失火下隐瞒着的却是不为人知的死亡人数;第四天,都市“鼠族” 的生活映射出社会底层的无奈七天的故事,让我重新认识死亡,让我希望用死亡的眼睛,来凝视多舛的我们。我与死亡感受距离最近的, 或许就是爷爷的葬礼, 我的母亲 曾经用文字记录下了这场流淌着传统血脉的葬礼, 而我在这些文 字背后感受到的是死亡带来的另一种体验。我的家乡在遥远的青海,不同于大家印象当中一片冰雪纵横的景象,我来自河湟谷地, 湟水河在这里由南向东迤逦而行,在长河岁月的不断酝酿中,湟水河浇

8、灌出了丰韵深厚的河湟文化, 比如一场葬礼,足以让人耐人寻味。爷爷在黄昏时间突然离世,四处安生的他的儿子们携家人披 星戴月远赴而至,老先生的遗体此时也已经安放在长子家中的堂 屋中央,遗体前有设置灵堂供子孙家属们跪拜。第二天,大家分头四奔,采购祭奠仪式上要用的物资,到了下午,灵堂前的祭奠如火如荼,此时亡灵与儿孙之间只有那悲痛哭声与四处飞扬的纸 钱灰成为阴阳两世沟通的渠道,在这一头,纸钱灰伴着唢呐曲声扬扬洒洒地在空中飘荡, 在那一头,操劳了一辈子的爷爷或许正 走在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坦途之上。爷爷的这一辈子,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成就,但几个子女算有福气,如今丰衣足食,也都在城里买了房,所以爷爷的晚年老

9、有所乐、受人爱戴,他安然离世,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或许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我的奶奶 携手走完这一生。到了第二天,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告慰亡灵,并且凡是与老先生有亲情关系的儿孙们都带上了耀眼的“麻孝”,身穿白布孝衣,腰系股绳,头戴白布围和麻片,此时放眼望去, 白色的孝衣,白色的烟雾, 苍白的烈日,红火的烈焰配上悲怆的 乐曲,再加上人们忙碌的身影, 俨然构成了一幅壮烈而又灵活的 音诗画面。这场葬礼,丝毫不亚于人活着的时候的任何重要时刻,可见死亡对于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时刻,死亡更像是一双眼睛, 能够凝视着我们,用眼神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养分, 就像我母亲告诉我的, 生命的轮回是一种感悟,生命的离去同样值得我

10、们敬畏和尊重。 而爷爷的离去也再一次提醒儿孙, 勇敢接受命运的挑战从来都是 这个家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气节与象征。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关于死亡的剧情, 而这些剧情正 是文学家笔下最值得记录、描摹的素材,但法律不同, 法律探究 的是死亡之前的,而文学则面向的是死亡的未来。死亡,以否定的形式确证了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的生命创造本质上又构成了文学诞生的本源,因此死亡对于文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我看来,死亡对于文学来说,是凄惨但又梦幻的, 甚至是神圣的,仍记得严歌苓小说天浴中的那两声枪响,一 声代表了文秀憧憬美好生活时生与死的纠葛,另一声则是老金对眼前这个可怜的女孩爱意的表达,两声枪响,文秀的死

11、,造就了这“极致的美学”,虽然肉体走到了尽头,但是灵魂在此时得到 升华,严歌苓老师想要向读者传递的,可能就是这种“灵魂高于肉体”、“灵尊于肉”的极致景象。由此看来,死亡遇到文学是一 件幸运的事,是文学成就了死亡,文学将死亡推向了高潮,生命的光辉似乎在这一刻才是达到了最咼峰。(三)但是法律不同,死亡在法律面前,是死亡我们所认为的该有 的样子,它为生命画上最后的句号,没有重来的可能,哪怕是一点点修饰,都不为法律所允许。翻看刑法典,许多罪名的刑罚就是死刑,死刑,书本中镌刻的两个字迹,冷冷冰冰,如果是 罪有应得,人们或许不必感伤,但如果是冤假错案,生命就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第七天小说中,杨飞第五天的见闻

12、引出了近 年来被揭漏的冤假错案, 这些冤假错案对于法律人来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受挫感,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和无奈的心情。这让我想到前几年被大家广泛议论的聂树斌案,在他涉案二十二年后,真凶现身十一年之后,聂树斌的沉冤终于昭雪。就像著名法学家季卫东教授所言:“令我们真正感到惊悚和耻辱的,倒还不是一起刑事命案被错判,甚至也不完全是定罪量刑的根据 太薄弱,而是将错就错的抵抗势力如此强大,以至于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在2019年决定异地复查,不得不在2019年决定直接再 审”。伟大母亲张焕枝奔走于为儿子鸣冤叫屈的盘陀路上十几 年,这真的能算得上是司法史上一道“空前”的奇观了,死亡在法律面前真的没有任何回旋的

13、余地,死亡对于法律来说真的非常现实,错判带来的后果,根本无法弥补,它不能像文学那样去再次勾勒,此时此刻,痛苦无论如何不可避免,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今世界废除死刑的呼声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吧。死亡对待法律和文学是不公平的,文学世界里死亡可以是一 股暖流,滋润人们的心田, 但在法律的世界,死亡满是恐惧与悲 伤。温暖也好,感伤也罢,死亡是一双慧眼,时时都在凝视着多 舛的我们,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都是不容易的,时而疲惫,时而忧愁,好在我们有微笑,有欢乐,依旧有美好的事物 来抚慰我们受伤的灵魂。在这里,我想通过一首诗来让我们重新了解聂树斌的故事, 或许这会让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心中的痛苦与感伤减轻一

14、点:错杀就错杀了吧,就像牙齿咬了舌头,就像喝白开水也塞牙。玫瑰因为浑身长刺,所以不能算花。就是阳光普照,也难保不生霉芽。纵使六月飞雪,寒冬三十九度,石女也只能做石头的妈妈。不就是一条生命,黑洞里飞出的子弹, 如同惊飞的雀鸦。惊堂木铿锵作响,宣判无异于抽签卜卦。正义总是异常的羞怯,姗姗而来早已披头散发。坟草收割着轮回的四季,暖了秋冬,凉了春夏。聂树斌侯健刚(作)第二部分运命惟所遇: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杨飞死后的第四天,杨飞又遇见了那个与男友沦为鼠族的洗 头妹,洗头妹与他男友的爱情在生存压力面前显得如此的支离破 碎,在一次次考验之下,一次次的争吵,却最终又一次次的抱紧 对方。就这样,余华老师通过

15、杨飞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人世间另 一幅悲凉的画面,命运这个东西,谁也说不清,但我们谁也逃离不开命运的手掌。尤其是我看过那么多的判决案例之后,芸芸众 生的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归宿,欢声笑语也好,悲伤落 泪也罢,我们似乎永远都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追逐自己想要 的东西,那么平凡的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第七天中,洗头妹和他男友般“鼠族”的生活状况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生活状况是去解读“不平等”这个词的最好注脚。就在前些天,一组北京“鼠族”地下生活照引 起了众多网友的强烈共鸣, 大家纷纷叙述青春独自异乡奋斗的故 事,更有人开始发问:这样的我们是在前行还是撤退?同时, 根 据北京市民防局和北京市住建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北京城区的地下空间中,住着近百万的流动人口,在一些非正式的语境里, 这些人就被称为“鼠族”。看着他们一个个蜗居在小小空间里的照片,再加上第七天中对洗头妹的同情,我在对他们追逐梦想的行动力略感惊叹的同 时,我的脑袋里浮现出的还有“不平等”这三个大字。大城市无 疑是一个让人激动的地方, 但对于漂泊的人儿们来说, 高楼大厦、 灯火通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