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8274959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林旅游资源基本情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林县旅游资源根本情况上林县位于的中南部,大明麓,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县城,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度,属人体最适宜的居住温度。年均降雨量为1789.2毫米,总面积1890平方公里,辖7镇4乡,有壮、汉、瑶、苗等11个民族,其中80%以上为壮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由于地质地貌的特殊性、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结构的多样性,上林县又是腹地最具神奇和清凉的世界,是集避暑、度假、观光、休闲、娱乐、科考为一体的风水宝地。北回归线横穿上林县城。上林县和埃与金字塔同纬度。北回归线穿过的世界的其他地区,大都是海洋、沙漠和荒原,只有经过中国才有森林。而北回归线经过上林县城和大明山主峰

2、龙头山,这是北回归线唯一经过的一个县城和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上林县负氧离子丰富,经专家检测,上林县的负氧离子含量高于一般城市的3000倍以上。上林县是旅游休闲渡假的天堂。 一、上林县旅游资源情况上林县是传统性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也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是唐代的壮都,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中国旅行线路上逗留时间最久、留下游记最多、最留连忘返的一个地方。同时也是八寨起义的重要根据地,明代著名教育学家王守仁为镇压八寨起义军而驻兵过上林。上林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比拟著名的景点有大明山龙头大峡谷景区、大龙湖景区、金莲湖景区、三里洋渡景区、鼓鸣寨景区、东红湿地景区、茅塘湿地景区、 “岭南状元村不孤村

3、人文景区、石门龙母圣殿、唐城唐碑、万寿节、卢於春社等人文和旅游风景区主要景点。二、景区简介一大明山龙头大峡谷景区大明山龙头大峡谷区景区发源于桂中最顶峰大明山主峰龙头山。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是我国在北回归线这一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绿色明珠,也是欧亚大陆侯鸟迁移的中转站。大峡谷风景地貌独特,有深山幽谷的溪流,有破壁直泻的飞瀑,有裂地喷涌的清凉山泉。“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是这里的一大特色,最为壮观的是一线天飞瀑,落差89米,水花飞溅30多米。景区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藤条缠绕,鸟鸣兽叫,享有“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的美誉,年平均气温18,山顶只有14,谷底的天然泳池水质清洌冰凉,是理

4、想的度假避暑、回归大自然的最正确去处。水之源避暑山庄在龙头大峡谷中上游,山中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万个以上,是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100倍。下水源庄房屋错落有致,别具体特色,远望颇似布达拉宫,因此有“上林的布达拉宫之美称。上林小布达拉宫二大龙湖景区大龙湖景区位于大明南面,上林县境的西北部,与大明山景区相距约40公里,由大龙湖与大洞两局部组成。大龙湖建于1958年,是拦蓄地下水提升水位而成的一个人造高山平湖,库区全长有17公里,总库容为1.5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为1.0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为0.43亿立方米,正常水面有560公顷折合8400亩,在正常水位时最深182.14米。是全国

5、十大溶岩水库之一。人称水上、中国的下龙湾。湖中有16个岛屿,湖边有14个民族村寨。湖区东面的大龙洞更是巧夺天工。此洞深不可测,有大小12个殿厅,最大的一个殿厅长648米,宽55米,高58米,可容万余人。上林大龙湖风光三金莲湖景区金莲湖综合旅游风景区是一个以佛文化为涵的景区。将于200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的的曼荼(读音tu)罗十国国会议中心就是一朵盛开的金莲。曼荼(读音tu)罗的古焚语就是“神坛的意思。因此,曼荼(读音tu)罗十国国会议中心实际上也是金莲湖景区一个很神圣的地方,集会务、佛文化为一身,这将成为金莲湖的标志性景观。在建中的金莲综合旅游风景区,其佛文化容深厚。再过三年至四年时间,金莲湖的

6、主体建筑将完成。建成后的金莲湖综合旅游风景区,将成为西南最大的佛教圣地,同时也是东盟重要的接待基地。上林金莲湖风光上林莲音寺四三里洋渡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位于澄泰乡,距县城12公里境,地形属半山区、半平原。山区局部属石灰岩发育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较古老地层出露可见有石炭系上统和二迭系上统和下统地层。景区山峰海拔一般在300米左右,较高的是弄贬的旁山,海拔378米,学的隘山324米,洋渡的老总山367米。景区山区局部岩溶洞穴较多,主要的有:明镜岩(旧称韦龟岩)、琴水岩、独山岩、佛子岭南岩、佛子岭北岩、白崖堡南岩、青狮南岩等。上林县境清水河和汇水河贯穿景区,并在景区澄泰乡洋渡村附近交汇,前有流水之环绕

7、,背有大山之依靠,河水如同一条玉带,串联起这块平坦而广阔的生态绿地。夏日下,绿色葱郁如海,清流野渡有断桥,间或牧童兀自戏玩,其景其情,形成独特秀美的山水景观。三里洋渡风景区五鼓鸣寨景区鼓鸣寨位于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古民庄。古民庄地处大明山脉,环境优美,清代建筑保存完好。目前全庄民居约120座,大局部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古民庄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全庄有、韦、3个姓氏,居民全部为壮族。古民庄距离上林县城30公里,距巷贤镇政府9公里。整个古民庄有160户506人。全庄民居大局部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充满了历史痕迹。民风淳朴,湖水清澈,绿树环绕,传说中的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吧。上林鼓鸣寨

8、六东红湿地景区东红湿地位于上林县澄泰乡东红村,距县城约30公里。东红湿地占地约1200亩,景区有东红渡槽、月亮潭、月亮山和猕猴群,四周青山秀峰,猴啼鸟鸣,水天一色,恰似世外桃源,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游览。走进湿地,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长长的多孔石砌渡槽,这便是东红渡槽。东红渡槽巩固实用,造型独特。建筑师匠心独运,在拱门与拱门之间设计有两个小孔,形似两颗心连在一起,寓意“心心相印,因此每年都有许多青年男女在东红渡槽前拍摄婚纱照。上林东红湿地七茅塘湿地景区白圩毛塘位于上林县白圩镇东北方大约4km处,常年夏至期间降雨量大,降雨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间,想看阵雨的朋友可自驾车观看。那种面前响雷滚滚阵雨

9、连连的场景看到了会让你回味无穷毛塘四面环山,电闪雷鸣回荡,令人震耳欲聋;另外,毛塘独有的宽阔景致使观赏者拥有一个绝佳的看雨平台,而目前日益污染的环境大家很少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了,阵雨过后毛塘的空气特别清新,天空特别蓝。除了夏季茅塘很少有大鸟休憩,其他季节都会有大鸟降临休整以便继续长途迁徙,夏季想看大鸟,必须在天刚刚放亮前往,远远看就会发现了那一只只白色的精灵,本地人都不会打扰鸟群,毕竟鸟儿是大家的朋友。上林茅塘美景八樊家庄风景区樊家庄位于上林县大丰镇拥军村,大明山腹地,在海拔一千多米处的深山林海里,村边就是原始森林。这里世代居住着二十多户人家樊家庄。樊家庄可以称为上林的“,这里常年云雾缠绕,峡谷

10、云海,树木高大雄伟,飞瀑随处可见,两条连片的近长2公里,宽近百米的大板石峡谷,地面都是清一色的平板大青石,周边也是大板石,风景独特,属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走进樊家庄,就象步入生命之源绿色通道里。九古竹大庙风景区大庙山位于上林县巷贤镇以南约4公里处,在樊村村后,属大明山余脉,凤凰滩和古竹景区的下游。从县城坐车到巷贤镇后再沿着武鸣公路方向走一公里左右,在公路右边有一条村公路直通樊村。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很适合徒步旅游,沿着大庙边的河一直往里走,里面河水清澈,石头奇特,青蛙石就在那里。大庙山深处的凤凰瀑布很漂亮。十“岭南状元村不孤村人文景区不孤村又称“状元村。位于市上林县白圩镇。至二级公路3

11、24国道转上林至宾阳二级公路至白圩,沿白圩至覃排公路可达。距市110千米。是人文风景旅游区。该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不孤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环境幽静雅致,村前百亩荷塘,幽香阵阵。千亩油葵,花海无边。相传刚建村时,仅有两户蓝娃和一户蛙人家,方圆数里无一村毗邻,称孤村。经数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几十户数百人的大村,改名为不孤村。村口竖立着一座端庄的“汝南门,两侧 刻着笔迹强劲、文气高古的对联“:汝水清流士读农耕绳祖武,南山挺秀门仁里萃人文。此门建于清代,展现了村民乐耕好读,重教崇学的风尚。仅清朝年间,就出了庠生、秉生、贡生、武举20多人。解放后,平均每3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被誉为“岭南状元村。村后

12、山有个鼓岩书院遗址,清光绪年间,不孤村进士周泰公中举不愿做官,回村创办书院,教授村民弟子,日种稻 夜读诗书,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代代相传,蔚然成风。不少望子成龙的父母携子到此参观游览,感受村里浓郁的学风。周边环绕着“笔架山、“书山、“印山、“金山、“榜山,分别形成了绝妙的“文房四宝和“金榜题名的景观。村前的列馆中,记载了不孤村的开展历史、“状元学子名册以与所上院校名称。每年12月,举办“油葵文化旅游节,以花作媒,吸引无数游客到村旅游。村里现已设有停车场、农家乐餐厅等旅游设施。不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吸引了国外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同时,也是开展农家乐、乡村游活动的好地方。上林不孤村

13、景区十一石门龙母圣殿石门龙母圣殿,石门村位于上林县西北部,是上林县、马山县和忻城县的交汇处,壮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经专家论证,石门村的龙母文化传说早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就已经形成,因此,石门的龙母文化是最具原生态的龙母文化,是环大明山以与整个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也是传统性节日“三月三的发祥地。另外,石门村是明代八寨起义的最南端前沿要隘。在解放战争中,也是南下解放军首次和地区工委地下武装首次会师的地点。石门的龙母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和人文根底。从2006年开始,上林县在每年的“三月三都在石门村举行龙母节活动,每次参加活动的人数都达到3至6万人不等。2007年,开工重建了华夏龙母圣殿,并于2007

14、年国庆期间举行开光仪式,当天参加开光仪式的人数有9万余人。目前,华夏龙母圣殿已经成为上林县的一处新兴旅游景点,正在承受八方来客的朝拜。十二唐城唐碑上林有两块唐碑,一块为六合巩固大宅颂碑俗称大宅颂碑,另一块为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俗称智城碑,均为摩崖石刻,均位于清水岸。两块唐碑距今1300多年,这两块碑分别被誉为“岭南第一唐碑和“岭南第二唐碑。大宅颂碑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后俗称“剥庙山山脚的一个洞中。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楷书,字径在1.2-4.5厘米之间,竖刻,凡17行,每行字数不等,最多28字, 最少1字,总共382字。作者是“岭南大首领、鹣州

15、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碑文由“序、“颂、“诗三局部组成,容是赞美“大宅所处进理位置的险要和巩固,颂扬韦敬办统治下子民生少在的富庶。中杂有变体字、异体字、简化字和土俗字。“大宅遗址至今尚未查到。智城碑刻于武那么天万岁能天二年697年,位于今上林县白圩镇爱长村石俭庄后的智城山一处岩厦下。该碑高164厘米,宽79厘米,无碑额。碑文亦为楷书,共有1128字。与智城碑共存的,有一座古城址,碑即因城而作,城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分城和外城,城位于外城的西南角,近圆形,中部地面略低陷,占地17亩1.13公顷;外城略似镰形,平坦宽阔,占地77亩5.13公顷。总面积94亩6.26公顷,周长1.7千米。十三万寿节“万寿节是上林县每年在白圩镇爱长村智城庙举行纪念万寿公王的节日,该节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举行。“万寿节源远流长, 唐武德七年624年,世称万寿公王的韦厥奉旨从繁华的京城来到澄州今环大明山地区,开拓这片山叠嶂、人烟稀少的蛮荒贫穷之地。韦厥不辱使命,励精图治,施以仁政,以德治民,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起来,做了许多造福于民的好事。为了纪念韦厥,上林县每年都在唐代智城遗址举行“万寿节活动,历经久远,长盛不衰。十四渡河公节渡河公节是上林县三里镇一个极为独特的民俗节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