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273472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2、 贵族共和制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3、 帝制(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二、 十二铜表法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

2、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三、 查士丁尼法典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一、大宪章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

3、骑士与市民利益。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1、目的:限制王权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三、责任内阁、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

4、主为基础。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 联邦宪法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

5、民选产生。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二、联邦制度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三、两党政治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第10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1、背景:A法国资本

6、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法国的君主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C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二、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三、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四、 德意志的统一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五、德意志帝国:1871年

7、,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3、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五口通商/割香

8、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

9、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资政新篇(评价)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 甲

10、午中日战争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二、义和团运动1、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2、口号:

11、“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4、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三、八国联军侵华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2、 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3、 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4、 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第15课 辛亥革命一、背景: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12、标志兴起。B、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思想基础: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三、高潮: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