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27241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 目的 总结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解析行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50例颈椎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术前训练、术后护理、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 50例患者中,治愈3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4%。结论 对于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疾病的恢复,围手术期的护理特别重要。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围手术期 护理颈椎前路手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切除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的骨刺,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直接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的压迫;二是通过椎体间植骨,使椎体间融合

2、,达到稳定颈椎,消除对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此手术方法适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病人,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此手术方法治疗该类型疾病,作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病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8岁,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22例,颈椎骨折脱位28例,属单个椎间盘摘除43例,2个椎间盘摘除7例,44例取自身骼骨植入融合,6例取人工骨植入,住院天数14-31天,平均住院日21天。2、护理要点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 颈椎手术风险高,术前病人心理负担重,对病人

3、应视具体情况做好心理护理。(1)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如手术效果、治疗效果、疾病预后等给予明确、有效、积极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请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骨折治愈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无痛,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及止痛方法,使患者有充分心理准备,配合治疗。(3)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向病人婉言说明焦虑对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利用护理手段给病人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顾,从而使焦虑程度减轻。(4)为病人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限制病人与具有焦虑情绪的病人及亲友接触。(5)鼓励病人参加一些可增进舒适和松弛的活动,如听音乐、聊天、练气功等。2.1.2

4、帮助病人挑选合适型号的颈围,并示范正确的佩带方法,告知病人应用颈围的目的是限制颈椎的活动,防止颈部脊髓或神经根的进一步损伤,尤其适用于颈椎不稳定者。 改善病人的舒适程度(1)体位 脊髓型颈椎病人,病程长,有反复性,应去枕平卧硬板床,保持颈椎平直,头部加枕垫使颈部后伸,增加舒适感;对于颈椎骨折脱位者,如前脱位者肩下垫枕,后脱位者去枕平卧,指导病人放松颈、肩部肌肉,延长呼气时间,头部两侧置沙袋,戴颈托或颈围,三人协助,轴线翻身。(2)维持牵引的有效效能,改善舒适状态。枕颌带或颅骨牵引,减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神经根的水肿,枕颌带牵引,重量不超过36kg,颅骨牵引

5、,重量是体重的1/12,指导患者及家属维持有效牵引的有关知识,当病人诉说患处疼痛时,应认真分析原因,不可简单的减轻重量,密切观察牵引螺母的松紧度,及时调整,防松脱。 改善患者的排泄型态(1)了解其便秘的程度,排尿次数,判断其排泄型态,了解其正常的排便习惯,以便重建排泄型态。(2)鼓励病人摄入果汁,液体及富有纤维素的食物以预防便秘,必要时适当应用轻泻剂、缓泻剂、灌肠以解除便秘。(3)训练反射性排尿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膀胱的反射性动作并利用诱导排尿法,如听流水声,热敷,开塞露塞肛等。 术前训练(1)床上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上、下肢的屈伸、持重上举与手、足部活动,这既有利于术后病人的功能恢

6、复,又可增加心脏搏出量,人而提高术中患者对失血的耐爱能力。(2)气管、食管椎移训练,因颈前路手术的入路系统经内脏鞘(包绕在甲状腺、气管与食管三者的外面)与血管神经鞘间隙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以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术前应嘱患者用自己的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地向非手术侧推移,或是用另一手进行牵拉,必须将气管推过中线,开始时,每次持续1020分钟,逐渐增加到3060分钟,每日23次,持续35日,体胖颈短者应适当延长时间,病人不能自己完成时,可由护士或家属协助完成。这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症状,须向病人及家属反复交待其重要性,如牵拉不合乎

7、要求,不仅术后损伤大和出血多,且可因无法牵开气管或食道而发生损伤,甚至破裂。2.2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颈前路手术造成呼吸困难的原因有:(1)术中牵引拉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2)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3)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4)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及脸色的变化,必要时定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5)水肿防治:术后1周为水肿期,45天为高峰期。如出现声音嘶哑,呼吸表浅,提示有喉头水肿的可能,应给予吸氧,雾化吸入,滴注甘露醇等脱水剂,如出现口唇紫钳,呼吸困难,应及

8、时切开气管。(6)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如发现患者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在睡眠时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床边备气等切开包,以备急需要使用。 切口的护理:(1)术后严密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切口敷抖密切观察,短时间内渗血较多应及时查原因并处理,有引流管者,正常情况下,术后24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500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伤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如引流液多,且为清水样时,应考虑与脑脊液漏,应及时报告医生,采用头低脚高位。(2)切口疼痛:术后2-3天内每晚睡前都可以给予有效的止

9、痛药,但应禁止使用有可能抑制呼吸的药物,使用镇痛泵容易取得患者的配合,止痛效果好,患者易接受,比较满意。防止植骨块脱落 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使植骨块移动、脱出、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直线,采用3人翻身法,1人扶头肩,另一人扶腰背,第三人扶臀部、四肢,翻身同步进行,侧卧位身体与床的角度成45,在肩、背、臀、两膝之间垫枕,使患者舒适。2.2.4饮食指导:颈椎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吞咽疼痛,指导患者正确进饮、进食,喝水时要选取管径细一些的饮水管,进食要先进流质,再到半流饮食,最后进普食,服药最好碾成粉末状用汤勺

10、送服,进饮、进食、服药吞咽时动作要慢,防止因方法不当而引起剧烈呛咳。2.2.5预防护理并发症 因颈椎疾病恢复时间较长,术后要绝对卧床,故要注意其并发症,如褥疮、坠积性肺炎、肌萎缩、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对上述的并发症要有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对于褥疮的预防,应给予患者睡海绵床或气垫床,并勤观察、勤按摩、定时擦浴和更换体位。2.2.6 功能活动的康复指导(1)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稳定时,可进行握拳、足趾背屈等小关节的活动,术后第2天开始协助患者做肢体的抬高和关节的活动、肌肉收缩锻炼,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瘫痪者应进行肢体各关节被动活动和肌肉按

11、摩。(2)术后活动:凡颈椎稳定者,应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3-5天即可戴颈托或支具由床上坐起活动,逐渐开始下床活动。对颈椎稳定性较差或术前有颈髓损伤者,相对卧床时间长一些,在恢复期,可在床上运动,伸屈活动为主,卧床1-3个月后带颈托或支具逐渐坐起或下地行走,颈椎手术带颈托或支具的时间为1-3个月。出院指导:(1)3个月内带颈托或石膏颈围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颈围解除前须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如先在睡觉时取下,以后改为间断使用颈围,至解除。(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出院后,定期复查X片,了解颈椎情况,出院后仍不能做剧烈

12、活动,术后3个月,经拍X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功能锻炼循序渐进,防止颈部过度屈伸导致内固定移位,甚至植骨块脱落,也可适当进行物理冶疗,多进食营养、高钙食物,促进骨质生长。嘱病人遵医嘱继续口服一些神经营养药:如21金维他或维乐生等,连续不断的四肢功能锻炼,3个月、半年、1年定期复查。3、小结通过对50例患者手术治疗,治愈了3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综上所述,行颈椎前路手术,作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即术前心理护理,术前训练、术后护理,功能锻炼、健康指导等,对于手术的成功,病人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围手术期护理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主编:薛富善、袁凤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