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27023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高一语文教案 项脊轩志,项脊轩志教学目标1、学习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叙述真挚感情的办法。2、体会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叹。2、背诵全文。课时分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题解与作家作品要求学生看注解,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

2、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补充注音:2、补充注释: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4庭阶寂寂:少有人

3、迹。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答复。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三、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课后练习二、三。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二、讲读课文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段。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明确: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那么又见其小;写阴

4、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

5、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荣。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答复,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快乐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单独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

6、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氛围可能比拟活泼,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那么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衬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

7、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烘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三、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局部,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通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讲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段。提

8、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项脊轩志,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顾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顾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3、分析第一层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9、总共也不过用了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4、分析第二层1指名学生朗读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心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5、分析第三层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假设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

10、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表达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幽默,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祥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斥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冀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冀望和激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心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顾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顾母亲遗事而说,结构

11、谨严,感情真挚。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思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思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示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

12、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烘托今日丧偶的悲痛。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表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

13、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叹,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8、集体朗读课文第、5、6段。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局部,写可悲事,着重回顾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三、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思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通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顿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题一。2、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