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270075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通篇诠释一、预备式较早的太极拳老谱不立预备式这一式名。后有立名为“无极势”或 “太极势”的。其内容主要包括:(1)调身松体。身体各部位忘情放松。 调身可摆正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姿势,使躯体的各种机能得到平衡, 强化各种腺体的分泌作用,从而达到对精神的有效控制。(2)调息自 然。呼吸吐纳自然匀畅。调息以驾驭呼吸,使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起 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增加肺活量,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促进肠胃 的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提高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机能。(3) 调神入静。思想宁静,摒除杂念,物我两忘。调神是控制人的意识活 动,使身体内部的器官臣服自己的意志,从而使身体免出起因于机

2、体 紊乱的多种疾病。三者相因互果,而入静为三者之关键。太极修炼者, 在“无极”的静态下做好演拳前的准备。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 之母也。”概括地说明了太极拳的全部功夫不外乎“无极”和“太极”。“无 极”也者,天地未分,混沌一体,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相对绝对 之可言,无始终对待之可名。就太极修炼者来说,从肉体到精神都处 于“体无动静虚实阴阳之分,神无物我方圆时空之感”的静止状态之中。 而这种“静止”既非“死定”亦非“空定”,而是“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 表现形式。这就是拳谚所说的“抱元守一”。抱者怀依也,元者根本也, 自抱寓合,静为其本,动为其萌。即是说,“无极

3、”未分动静而孕育着动静,“无极”未分阴阳而孕育着阴阳。说明了“无极”的静功孕育了“太 极”的行功。而太极者,阴阳转换,动静开合,虚实变化总难越“太以 虚,虚以空,空以无,无以静,静生动,动则化,化则极,极则变, 变则复,复则静,静归无,无返空,空而虚,还其本来面目这一有无 之规,故太极即无极,无极即太极也。”这充分说明了太极拳走架行 拳必须从“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和精神内敛的“无极”静功状态,经过 意识能动作用,澄心自滤,消除一切紧张状态并激励颓废情绪,才能 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而最终又回归抱元守一的“无极”状态。即由 “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无极,无中生有而归无。”“无极”的基本要求是:真

4、气内收,神不外驰,精不妄伤,心无旁鹜,气不轻浮,阴 阳合德,真相不露,百骸松弛,节节贯穿。因此必须用意识在体内进 行检察,即通过所谓“内视内听”“观自在”的方式使整个直立的人体从 头到足跟的每块骨骼都各安其位,节节松弛。特别是脊椎,它作为躯 干的中轴支柱,上承颅骨,构成颅腔,前悬脏器,中附前后肋骨,构 成胸腔,下连髋骨,构成腹腔和骨盆的后壁。又通过锁骨、肩胛骨与 上肢相系,通过髋骨和下肢相连。所以“无极”状态的预备式必须以脊 椎为中轴支柱,将全身间架安排得当。头顶裆落,直脊垂臀,沉肩垂 肘,松腰落胯,使身体端庄中正,体松涵虚,意含空洞,气格壮伟浑 沉而意味纯朴虚和,外形静若处子,内气动如灵狮,

5、外示安逸,内固 精神。“内则一心,外则一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 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身虽不动分毫而意含腾挪闪展之势, 为进入“太极”的行功状态作好精神和肢体的充分准备,并贯穿整个行 功过程。预备式多有主张“舌尖轻抵上腭”或“舌尖轻轻上卷”或“舌舔上腭”的,意 念牛郎(舌头)织女(小舌头)鹊桥(上腭骨)相会,以期沟通任督两脉,分 泌大量唾液,即养生家称之为“玉泉水”、“天河水”、“神水”、“琼浆”、“甘 露”、“金津”、“玉液”“或“灵液”。吞咽入腹达到温养之效。这是一个不 得师承真传之误会。正如先哲所说:其实太极之修为原以松静为体, 柔圆为用,道法自然,何须先作“舌尖微

6、卷轻抵上腭”之举。如舌尖人 为上抵,势必导致舌根因用力而不能松然。舌根一紧,咽喉之层楼叠 宇便相继处于紧张状态,则气脉关窍自然因紧张而闭塞,从而引发整 个身心的紧张。则阳气何以下?血脉何以畅舒?阴阳何以互济?气机何 以浩荡?何来涓涓玉泉水?育我渡长年。正确的方法只须口齿轻合,舌 身放松自然平卧即可。待太极修炼至心意和调,经络疏通,血脉畅舒, 气血熔融,内气盈足,脏腑平衡吐纳有序,阴阳贯通和合互济时,由 于阴气阳气相引相吸而触发“鹊桥飞架”,即自发地吸引舌头上抵甚至 上贴腭骨。此为行于其所不得不行,为自然。待太极行功收势,其气 自下,舌头回复原状,此为止于其所不得不止,亦为自然。一切自然 而然。

7、所以“舌抵上腭”之举不在太极行拳的初始,而在行功的过程,因 人而宜,因人而易,要看各人的修为和造化。神气合而津液滋生,修 炼多年,功底深厚的太极拳家,预备式一开始阴阳两气即可贯融,而 致“舌抵上腭”通其鹊桥,任督飞渡。故其著作预备式亦有“舌抵上腭” 之说,不足为怪。太极修炼者不能不辨讹误,明其所以。二、起势起势有的称之为“太极起势”或“太极出手”。古代拳术通常直接以 第一拳为起势,或称为“开门式”或“初势”,人们可以凭此式辨别为哪 一门派的套路,而不另列“起势”名目。当今太极拳凡另立“起势”名目 的,一般只是“守静待动”的起始动作,而不是具体的技击动作。正宗 的杨式太极拳“起势”的特别之处是两

8、腿不蹲不曲,正如太极宗师沈寿 先生说,这是杨派之特点,不曲不蹲之“起势”,礼貌而理直气壮地以 拳式表示“我姓杨”。而不必再作口头的宣示。杨式太极拳之起势,垂 下之双臂徐徐弧形向前上平举,直止与肩等高同宽,这也是一种*% 手,象征乾卦自下而上,阳气上升,积极向上,向前推进,寓一动无 有不动之意。有拳家注释“起势”用法为:“敌在我后以两手分握我两小臂近腕处,我两手向前平举,敌握必解。”或“设敌于我前双手向 我攻击(握或推我下臂近腕处),我腕部以松劲接住,以*%劲前举,卸 其直推之力,或以指骨抛击其肘旁软骨,或以指插其腋窝等。”杨澄 甫先师体用全书无此解,近代太极泰斗傅公钟文无此解,太极拳 专家沈寿

9、先生无此解,杨公澄甫哲嗣守中(振铭)、振基等均无此解, 杨公澄甫之华南弟子曾子昭然(如柏)博士则在太极拳全书中明确 指出,此类似是而非解释“非也”(见太极拳全书第87页)。三、揽雀尾我国著名太极拳专家沈寿在太极拳法研究中说:“揽雀尾, 两手来回往复,像轻柔地抚摩揽拂燕雀的尾羽,故名。陈、吴、孙式 作懒扎衣,明代戚继光拳经中所编的三十二势,也以懒扎衣 为第一势。原意可能是模拟古代拳家与人交手前从容不迫地把长袍的 下摆扎入衣带。揽雀尾可能是养赖扎衣的音转。但音转不一定都是由 于古代拳师缺少文化,在口授时以讹传讹所致,而是由于各拳派在创 新发展的过程中,对有关式名作出了一些音近义异的修订,使之与已

10、改革的拳式更为切合;也有的是纯属润饰文字,或者为自成一派而标 新立异的。”揽雀尾一势包括掤捋挤按等四法。俗称“四正手”或“四手”。“子 本”陈子明(?1951)著陈氏拳械汇编。陈子明为陈复元之子,河南 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作“掤、摅、挤、捺;“仪本”(河南温县陈家 沟两仪堂太极拳谱传抄本)作“挤、掤、摅、捺;“曾本”曾昭然著太 极拳全书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I960年3月版)作“拼、摅、 挤、按。曾注:拼,坊间本作掤,悲陵切,向作箭筒或以手覆矢解, 显系“拼”之别字。摅,坊间本作扌履,字书无之,显系摅”之别字。 摅,鲁故切,引也,敛也,与动作之原意正合。或误作“摅”(丑居切)。 是太极

11、拳法中最基本的四法,称为“四正”。连同分布在各拳式中的采、 挒(曾注:“挒”即捩,拗也。即用力学上所谓隅力将手关节或颈腰等拗 折之意)肘、靠等“四隅”合称“太极八法”。太极拳释名说:“掤扌履 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四斜角,即四隅,也即四奇。奇,犄角,即斜角。八法以“四正”为常 法,以“四隅”为奇法即“变法”。八法以掤为首,以“四正”为主,以“四 隅”为辅。由于太极拳的“四正”法,是技击上最基础的方法,所以无论 拳架和推手都把它当作基础的功夫来训练,因而它成了太极拳的总手。 由于它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拳架、推手方面的重要地位,这也就是为 什么把“揽雀尾”术式

12、列为起式,以“揽雀尾”、“上步揽雀尾”的式名,加 上“抱虎归山”类如斜揽雀尾的两式,重复八次之多出现于套路中间的 原因所在了。一些拳术改革者却因其重复,而将其擅自简化省略,可 见古今拳家对拳路编套和布局的主导思想不同。明乎此,才能客观评 价两种不同的编套方法及套路的优劣所在。历来的太极拳家都注重“揽雀尾”一势,且有不少专论。此从略。揽雀尾一势包括掤、扌履、挤、按等四法,是杨式太极拳中的基 本四法,称为“四正”法。“四正”为常法,是技击的基础,所以无论拳 架和推手都把它当作基础功夫来训练,因而成了太极拳的总手,而在 拳架中反复出现。四、单鞭单鞭,一手钩手,另一手拂面后向前挥出,下盘弓步,犹如跨马

13、 扬鞭,故名。这是传统拳术的通用名式,在技法上属拴法,或称拴手。 因其手法近似拴门或拴马桩而得名。栓与推、扑等手法有所不同,不 可混淆,也不可以推代拴。所以不能诠释为“将掌心翻朝前推出”。否 则单鞭的动作是容易走样的。有人误以为“单鞭”系据后吊手(钩手)的形象如“催马加鞭”而拟名, 其实不然。传统拳术往往将双手左右分拴称为“双鞭”,以一手分拴作 为“单鞭”。这足以说明“单鞭”是以前一手的拴法形象为主而拟名。后 面的“斜单鞭”势,则是指其方位指向斜角,而不能诠释为“身体倾斜”。 这是要引起重视的。“单鞭”势之平面抹圈,因两手随腰摆动所划圈之 轨迹状如八卦中之双鱼,杨式太极传人如陈微明都作如此演练

14、,故名 “八卦鱼”。此乃单鞭之前奏,主要起拔根动基,引进落空,化解敌之 攻势的作用。单鞭之钩手,一作“勾手”,又名吊手。钩手之钩型为“鹰嘴钩”, 即五指自然撮拢,屈腕钩尖内扣,手背自然绷紧,钩手顺序为大、食、 中指三指撮拢,令无名指及小指紧密附着即可。太极拳仅单鞭一势是 钩的,旧称“捏指”,是归为指法的,其技击意为防守时以钩尖钩开人 手;进攻时以钩背击人,也可用钩尖啄人要害。此势是太极拳最为开展之功架,宜多多练习为佳。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 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 传人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

15、(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 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 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 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 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 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说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 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各势白话歌一文有,“双手推出拉单鞭”,“回身拉成单鞭势”,“扭颈回头拉单鞭”,“回头再拉斜单鞭”,“回身又把单鞭拉”,“更拉单 鞭真巧妙”,“转身复又拉单鞭”,“再拉单鞭重

16、下势”等八句。所有关于 单鞭的动作都用一个“拉”字,说明“单鞭”是“拉”出来的。意示前(左)手 拂面挥出,后(右)手钩手向右后钩挂,必须形成对拉之势,足具张力, 才能使左手拴法发劲有力。杨家太极拳八十五势中,一个单鞭就重复 “拉”了十次之多,由此可见单鞭在杨家太极拳中的显著地位。这是由 于它的亲和性,作为套路中的衔接结构将前后不同的式子自然地衔接 起来,成为整体。其次由于它采用“侧弓步”的基本功架,定势身型中 正安舒,步型稳固,支撑八面,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 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发劲特 点,加上单鞭在技击上,特别在乱环中的简单而实用的价值,从而使 它在套路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因多练此式即是加强了基本功架和功力 的训练。所以套路中的“重复”就显得十分自然和必要。五、提手上势所谓“提手上势”之“提手”,是一种“着法”,“手”即“法”之义。如“揽 雀尾”一式,可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