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264994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网络 整体认知 考点一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考情报告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必考点。多以区域图、具体案例为依托,通过图文材料呈现生态环境问题,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以综合题考查为主。(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1)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气候变暖,降低暴

2、雨强度AB CD(2)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1)B(2)C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落实人地协调观,系统认识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地区、西北干旱灌溉地区。(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

3、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3)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考向1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018海南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

5、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解析第(1)题,树木生长需水量大。据材料可知,该地降水少,地下存在干土层,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风力强。第(2)题,降水少的区域,不利于树木生长,不能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树木生长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导致生态

6、环境恶化。第(3)题,据材料可知,降水较多的地区树木生长较好,降水较少的地区树木生长较差,故应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建设;减少人类干预,重视自然生态恢复。考向2荒漠化地区防沙、治沙的研究(2019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

7、完成13题。1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原本平坦的荒漠”可知,该地地形起伏小,A项错误;据材料信息“绿色斑驳的小沙堆”可知,该地多风力堆积地貌,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知,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排除D项;由材料分析可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故C项正确。2据材料可知()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

8、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信息“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故B项正确。3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避开天然降水B减弱气温变化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人为设置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来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故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对实验的干扰,A项正确。考向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

9、完成12题。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1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答案B解析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刺槐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肥力,A项错误,B项正确;该地黄土深厚,土壤干燥,C项错误;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D项错误。2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答案A解析由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

10、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固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故选A项。考点二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森林、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情报告森林、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合理开发及保护是高考的主要命题点。多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文字材料(相关热点新闻)等为背景,或图文结合,考查森林、湿地的合理开发及保护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题型灵活多样。(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11、。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

12、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系统分析湿地(1)湿地的成因分析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现举例如下所示: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

13、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2)湿地的生态效益(3)湿地的保护措施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能力。具体如下所示: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认识不同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地区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丘陵、山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交通道路两侧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地球之肺”,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全球水循环,调

14、节全球水平衡考向1森林的开发和保护(2019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高温高湿的热带雨林,物种极为丰富,美丽的刺葵群落,高大的乔木,成群的野象其下还是大型真菌的理想家园。可如今的原始森林早已锐减到了远山的保护区,林地满是整齐划一的橡胶林,林下草木不生,除草剂和农药铲除了大量原生生物。材料二近些年,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被频繁提及,而亚洲象是其中矛盾激化最为严重的例子。下图是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变化图。(1)试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双版纳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2)用整体性原理简述热带雨林生态

15、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过程。(3)读图描述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4)试分析橡胶林面积持续扩大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1)纬度低,温度高,热量充足;位于云贵高原南侧,北部有高原、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有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的充足水汽,降水丰富。(2)湿热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生长,植被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湿热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产生大量腐殖质;腐殖质又为植物提供养分。(3)特点:分布范围变小;分布地区发生割裂,被分割成了一座座孤岛。原因: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茶树);水库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4)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剧;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破坏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