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264265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曲教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冲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教学重点: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教学难点: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冲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教学准备:1、贝多芬的资料。2、奏鸣曲?月光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非常好!俗话说:水是故土甜,月是故土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驰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怀念着远方的亲人。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答复)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

3、谱写过许多驰名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则,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则,

4、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学习23自然段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表明。(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高低文理解“幽静的意思)(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

5、法(5)教师板书:听曲2、学习第46自然段(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冲动)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表明了什么(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3、学习第710自然段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

6、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似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斥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则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 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7、,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画面三: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

8、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评议朗读,体会句意。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突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

9、,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突然表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迟缓。教师板书:舒缓)(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观赏这首曲子。(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13)出示句子比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她

10、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局部是对前面局部展开的联想和想象)练习用“仿佛造句。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4、学习第11自然段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当兄妹

11、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照应)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 ,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假如贝多芬没有丰盛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不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四、布置作业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五、板书设计月光曲谱曲(11)创作(710) (结束)弹奏(46) (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听曲(23) (开展) 平静 稍快 激昂 舒缓(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