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汇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263972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构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汇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换断层:是一种横切大洋中脊的断层,对大洋中脊的扩张起调节作用。它不同于常见的平移断层。转换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时进行,水平错动只发生在相邻两段洋中脊之间。岩石圈:在固体地球上层,存在着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下面是塑性的软流圈;上面的一层,包括地壳和被称为橄榄岩层的地幔最上部,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弹性,叫做岩石圈。软流圈: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地震波速在此处显著降低,也称低速层,一般认为此层的岩石强度较小,塑性较强,有人认为软流圈内岩石存在部分熔融现象。大洋中脊:即大洋的中央山脉,山脉中央为裂谷带,是大洋的扩张中心。板块:地球岩石圈被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等三大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

2、大小不一的不边续的岩石圈块体。板块俯冲:相邻的板块相向运动,一个板块潜没到另一个板块之下。大陆地壳:亦称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分布在大陆和被海水覆盖的陆架和陆坡下面,是由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和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组成。大洋地壳:即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洋壳由上部枕状熔岩、变质枕状熔岩和岩墙群以及下部辉长岩和蛇纹岩化的超镁铁质岩组成,即由硅镁质成分组成。被动边缘:即被动大陆边缘,双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没有海沟俯冲带,没有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受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

3、照。主动边缘:即主动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或太平洋大陆边缘。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这中大陆边缘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弧后盆地:又称边缘海盆地,板块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增生楔:又称增生柱、增生杂岩。为俯冲的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地深海沟沉积物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一侧而形成。弧前盆地:海沟与火山岛弧之间的深海盆地,一侧毗邻火山弧,另一侧为从俯冲洋壳上刮削下来的增生杂岩围限。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盆地。伸展盆地:伸展盆地(E

4、xtentional basin)是由地球岩石圈受拉张和伸展,减薄形成的裂陷或裂陷-坳陷盆地。裂谷盆地是伸展盆地的常见型式。拉分盆地:拉分盆地(Pull-Apart basin)是走滑断裂带中发育的特殊的沉降构造,是在走滑断裂带的弯曲部位或雁列式走滑断裂的重叠、错列部位,由走滑运动引起的横向拉张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凹陷。克拉通盆地: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即克拉通。克拉通之上发育的盆地叫克拉通盆地,分为克拉通内部盆地和克拉通边缘盆地。坳拉槽:是大陆裂谷向大洋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三叉裂谷中的一支。这一支因后来停止活动成为夭折谷,另两支继续扩张而成为大洋。原生构造:沉

5、积岩层在沉积和固结成岩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如层理、层面痕迹(雨痕、泥裂、波痕、底面印模等)、生物遗迹等。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明显的深积间断,而且两套地层产状有明显差异的一种地层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具有明显沉积间断面的,上下两套产状一致的接触关系。附加内力:外力作用分配到物体的内部,使物体内部质点间关系发生变化,即发生变形。这种使物体质点位置发生变化的力称为附加内力。应力:应力是指受力物体表面或内部单位面积的附加内力。应力椭球体:三维情况下,某点各方向应力矢量形成的椭球,其三轴代表该点的主应力。应变椭球体:三维变形中,初始的单位球体经变形形成的椭球体。应变椭球的三个主

6、轴方向,分别称为最大、中间和最小应变主轴。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特征是:变形前的直线变形后仍是直线;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仍然平行。非均匀变形: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发生了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特征是:直线经变形后不再为直线,而成了曲线或折线,平行线经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这时,圆变形后亦不再成为椭圆。屈服应力:当应力超过某一极限值,应力应变曲线斜率明显减小,除去应力后岩石将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该极限应力值为屈服应力。强度极限:岩石发生破裂时的极限应力值,或称临界应力值。断陷:由于断层的长时期活动,在正断层的下降盘下陷而形成的沉积盆地。裂陷:两侧以高角度正断层为边界

7、的窄长线状凹地。裂陷(裂谷)是伸展构造作用的产物。背形:背形指褶皱面上凸式弯曲。向形:向形指褶皱面下凹式弯曲。背斜: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向斜: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地层组成的褶皱。正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下滑动的断层。逆断层:断层上盘相对下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走向断层:断层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断层。纵断层:断层的走向与褶皱轴面走向或区域构造线走向平行或近于平行的断层。同生断层:即生长断裂,是在沉积过程中长期发育、逐渐“生长”起来的断裂。边沉降、边沉积,边断裂,边变形,这是沉积盆地及盆地内次级构造单元演化的常

8、见型式。牵引构造:断层两侧岩层由于断层活动时的拖曳作用而形成的褶皱。逆牵引构造:是指在同生正断层的上盘形成的“滚动背斜”,它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同生正断层面呈上陡下缓的“犁式”,断层每一次微小的滑动都会留下一定的空间,下降盘上尚未固结的沉积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弯曲以填补断层滑动留下的空间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的构造。这种构造不是由于牵引作用形成,又与牵引作用形成构造弯曲方向相反,故称逆牵引构造。雁列构造:一组平行错列或斜列的产状及性质相同的构造(如断层、节理或褶皱)。地层断距:在垂直于被错断地层走向的剖面上,断层两盘被错断的对应层间的垂直距离。周缘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下拖曳与碰撞造山缝合线(带)

9、相接之处,与陆陆碰撞(A型俯冲)有关。弧后前陆盆地:形成于大陆壳表面向岛弧造山带的后侧方向向下拖曳,与大洋岩石圈的俯冲(B型俯冲)有关。蠕变:是指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逄变形继续增加的现象。松弛:是指当应变保持不变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应力逐渐减小的现象。披覆构造: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构造叫披覆构造。构造样式:一群组合在一起的具有特定风格的构造,能够反映一定的构造动力学背景或构造成因机制。花状构造:走滑断层系中一种特征性构造。剖面上一组断层自下而上成花状撒开,单条断层上缓下陡,呈近直立状或大角度插入基底,故称为花状构造。正花状构造:是挤压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

10、一条陡立走滑断层向上分叉撒开,以逆断层组成的背冲构造。断层下陡上缓凸面向上,被切断的地层多成背形。负花状构造:是拉张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张扭性应力场中形成的构造,由一套凹面向上的正断层构成的似地堑式构造。地堑内地层平缓,浅部形成被正断层破坏的向斜。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地层,这种现象称为构造窗。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地区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纵弯

11、褶皱作用:岩层在总体平行层面方向受到挤压而发生褶皱的过程。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在垂直层面不均匀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弯曲作用。一般由基底的垂向运动、岩浆和其他韧性物质底劈作用在盖层中形成褶皱。中和面:发生褶皱的岩层中无应变的面。中和面只出现在纵弯褶皱作用中。闭合构造:构造顶界面具有封闭的构造等深(高)线的构造,它能为油气提供聚集的场所。反转构造:在构造发育过程中,变形方式或运动方向发生反向变化的构造作用。古潜山:沉积盆地在接受沉积时的古高地,可以是断块山、古地貌山和褶皱山。由于它们现今潜伏在沉积地层之下,又是地质历史中的某一个时期形成,故称古潜山。岩性圈闭:岩性圈闭是在沉积作用或成岩、后生作用下,使储集岩体的岩性或物性发生突变,被不渗透层所包围或侧向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地层圈闭是指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剥蚀、超覆沉积等作用下,储集岩体沿地层不整合面或侵蚀面被非渗透岩层封闭或遮挡,而形成的油气圈闭。基本上均与地层不整合有关。压陷盆地: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构造下陷而形成的沉积盆地。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 连成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