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提纲式稿子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20KB
约7页
文档ID:508262086
提纲式稿子_第1页
1/7

巧妙过渡,让历史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谈历史课堂教学中过渡语的设计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 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于老师来说,每上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 又仿佛是演一出戏,何尝不需要“过渡”?大凡名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 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艺术,即善于 精推细敲课堂过渡语他们可以把跨越时空的人、事、物凝聚在片言只语中,创 造出一个美妙的天地,掀起你情绪的波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 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一节高效率的课必然是教 学内容丰富,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教师能让学生畅游于整堂历史课,实现每一个 教学目标教师不是主宰课堂,而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生生组成的网络,教 师成为网络中的“超级链接”,链接学生与课本,链接自己与学生,链接各个知 识点这个“超级链接”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教师的过渡语在课堂上,教 师设计充满激情、渗透力、启发性的过渡语,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更精 彩的一个重要基础一、问题的提出 “过渡”的必要性1、教材编排的需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里提到:课程内容的整体框 架,要建立在时序发展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

岳麓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加以编排的,这种编排是对史事进行了 选择和剪裁的教学内容分为多个学习单元或学习主题,每个单元或主题具有相 对的独立性各单元或主题之间的编排只是大致上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有时会出 现时空之间的“空档”或“错位”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由主题所建构的历史 知识系统,教师还需要和学生一起对其结构、层次建立起联系2、教学实施的需要教学是分为一堂堂课来进行的,每一堂课的内容又分 成几个部分这些看似独立的部分,其实都有着历史的必然联系所以课与课之 间、一课的各部分之间,都需要有衔接,才能使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整体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还要考虑如何做好各部分之间的过渡3、历史知识特点的需要历史知识突出的特点就是具体性每一个历史事 件、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种历史现象,都是由无数个精彩而繁复的细节构成, 都是具体而特定的,有其明显的个性和排他性这一个个具体知识的教与学,必 然要有沟通和联系4、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标准》里提出: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观念初中生好奇心及独立意识相对较强,如果只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不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只会对历史课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教师可在过渡时 设计一些简短而精彩的语言,或者跟学生进行互动,不仅会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也是对学生生命主体的尊重。

5、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需要《标准》里提出:历史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学会 学习为标准,使评价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说明教师在 教学的过程中应和学生共同成长有些教师贪图方便,不深入挖掘教材,对“过 渡”不以为意,一节课上下来是几个断裂的层面,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知识体系 的架构,也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讲述史事时的过渡,不仅仅是语言表述技艺的问题,而且是对教学内容处理 的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过渡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相当重要的二、问题的解决 “过渡”在课堂上的应用和实例在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状况,过渡有以下三种类型:学习单元 或学习主题之间的过渡,课与课之间的过渡,一课当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过渡 过渡得好,可以使被划分成不同部分的实质性信息得以激活、释放、润滑、衔接, 产生出必然的联系,形成整体性的信息我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的掌握、 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设计过渡语:(一)从能力培养角度1、归纳过渡教师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梳 理,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提高 课堂效率如中国近现代史,第一个学习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二个主题是“近代化的起步”,这两个主题在时序上有所交叉,因为第一个主 题是到1901 年的《辛丑条约》,而第二个主题的开始是 19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 动。

怎么从第一个主题直接转入到洋务运动?我在开始讲授第二个主题时,先把 前一个主题中涉及到的国内外局势进行概述,并作为洋务派和洋务运动产生的背 景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 下一个环节,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2、提示过渡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形式到内容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有目的地提 示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一反三”地联想,从而 揭示本质,使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如讲到一战 爆发的导火线时,我在课堂上提出:“如果没有斐迪南遇刺这样的突发事件,第 一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吗?” 我要求学生分析一战前的形势,逐渐引导学生认识 “萨拉热窝刺杀案”只是给战争的发动者一个绝好的借口,加深了学生对一战发 生的必然性的认识之后,再了解战争的经过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3、目标过渡 这是指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为目标过渡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联系起 来的中介,是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向教学目标的引导者教学中重难点的解决, 需要教师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目标过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突破口, 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与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这种过渡要求深入 浅出、有的放矢,达成目标如教学《经济中心的南移》一课,教学的重点是: 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是:本课头绪繁多,如何权衡主次轻重解决方法: 1. 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相结合2.师生共同合作,教师提前做好课件, 预设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淝水之战以前秦的失败告终,大 家思考,符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一统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三国以前, 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那么通过以上学习以后,我们知道江南开始迅速 发展,它又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呢?通过相应的方法,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习重难点迎刃而解二)从课本内容的掌握的角度1、铺垫过渡 铺垫过渡适合在课堂教学新课开始时使用,用与新课内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 引导,从而与新课内容建立联系,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使用道具插图、 叙述历史典故、说明背景环境、提出问题等方法作为铺垫,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将 要学习的课程知识上来如我在讲授《六王毕 四海一》时,开篇导入就给学生讲荆柯刺秦王的一小 段故事,当讲到荆柯拜见秦王,即将展开刺杀计划时,我提出了问题:“荆柯刺 秦王取得成功了吗?”有学生回答:“没有取得成功。

教师再进一步设疑:“历 史上,秦王最后灭掉了六国,那么他是如何完成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六王毕 四海一》 我在这里使用了学生平时爱听的历 史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可以使学生对秦始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顺理成章地 引出了一系列简单有趣的问题,还可以照顾到平时学习较困难、对学习历史不够 感兴趣的学生,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2、细节过渡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采用大板块式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疲惫和厌倦的 状态,但是如果将大板块化整为零,再用过渡的方式串联起来,就会让学生产生 跳跃式的感觉,这样实现目标就会变得轻松我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发现采用 详解细节来进行过渡往往能事半功倍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为避免单 调乏味的一说到底,采用很多细节进行过渡如讲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时,我引用了中国第一首白话诗—胡适的《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随后抛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文体?这种文体和文言文相比有什么优点? 引导 学生思考后,自然过渡到新的内容:这种文体是自由的,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 想,从而引发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在这其中,也可提到,像胡适、陈独秀都是 我们安徽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这样也可以 大大提高学生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三)从人文素养的提高的角度1、互动过渡交流和互动在课堂上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在过渡的时候也是一样良好 的互动可以让过渡熠熠生辉如讲授“罗斯福新政”措施时,我将“以工代赈” 与“直接发放救济款”两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哪种扶贫方法效果更好显 然,由政府投资兴建公共工程和大型企业,能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地区工农业 的发展再结合新政的措施和效果,让学生移情体验: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 我国该怎样发展经济?这样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学生 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的理想2、悬念过渡 采用带有悬念色彩的问题来加以过渡,是很多老师所喜爱的方式,事实证明 这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近现 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设疑:同学们,你们觉得中山装和什么服装相似? 学 生答:西装 我继续设疑:中山装有什么特征? 学生答:有四个口袋,左右袖 有三个纽扣等。

我又设疑:你们知道这些特征的含义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我补充中山装代表的三民主义等思想和政治含义最后我设疑:透过具有典型时 代特征的中山装,你能简要叙述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吗?通过师生共同的讨论和互 动,得出结论: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 ,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3、深化过渡深化过渡即深化三维目标达成的过渡这种过渡常出现于阶段小结(承上启 下)或总结阶段这种过渡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和 知识迁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的精神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一课时,谈完“商鞅 变法”一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过渡: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土与水是 农业的命脉战国时各国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叫什么?从而过渡到 下一课导出“都江堰”一目,这里教师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历史事物 之间辨证统一的联系,培养 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过 渡融合在全课结束时师生又共同完成小结: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称之为大变 革 时代,是因为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 样的教学过渡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较容易 地掌握了“社会变革”这一历史 概念的本质课堂过渡语的运用方式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几种方式的灵活并用这要根据 具体教学情况而定如果说课堂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各个教学环节是颗颗珍珠, 那过渡语就是串联一颗颗珍珠的丝线缺少这条线,再好的珍珠也成不了美丽的 项链可以预料,合理、巧妙的课堂过渡语的运用必将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增色 不少三、问题解决的意义——“过渡”的作用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功能主要是串连功能和开启功能即把课堂中的各环节上 下内容串连起来,把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打开,迎接新的知识的跨入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作用,除了承上启下作用外,还有四方面的作用:1、对各环节内容的“穿线”作用即在一堂课中,运用教学过渡语把教师 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程序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 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以整体形象感知学生2、提醒学生注意、激发思维作用课堂上运用过渡语,可以提醒学生下环 节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注意力:如运用质疑和设 问方式过渡可以激发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生主动学习获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