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8262017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名 XX 班号 院系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同组姓名 无 指导教导 一、 课题名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二、 课题内容任何建筑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要想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同时在建造建筑的时候必须明白建造它的目标和价值,更要关注人们从思想和文化上对它的认识,并应尽快地将认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本文针对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实例

2、,就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创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三、 课题任务要求1 观点正确,论证充分。精品.2 结构合理,逻辑严密。3 满足一定的阅读量。四、 同组设计者 无五、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湘鹃 建筑与环境 建设科技与管理2009年地2期; 2 郭明卓. 建筑环境广州体育馆设计的启示. 建筑学报2009年3月;3 设计作品专栏. 建筑学报第52期;4 邓其生. 番禹余荫山房布局特色 中国园林9卷2010年1月;5 朱清贵. 浅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山西建筑2010年3月第31卷第6期;6 杨洪勋.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9年4月7 (日)日本建筑学会.

3、 资源、能源与建筑.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 月精品.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目 录摘 要5引 言6一、建筑与环境的构成71建筑与环境概述72建筑与环境的构成要素72.1 色彩及外形设计72.2 地面高差的处理72.3 建筑小品72.4 水体82.5 绿化82.6 雕塑8二、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81建筑与环境的联系81.1 建筑地段的选择8精品.1.2 建筑的平面布局9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92.1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92.2 两种观点的对立统一10三、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实例101基本概况112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112.1 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山水的融合112.2 图

4、书馆建筑与公园内涵的融合112.3 图书馆建筑色彩与公园景色的融合112.4 图书馆建布局与公园地形的融合122.5 图书馆建筑的出入口与公园连接的融合12四、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对策与建议131基地选择132设计思路133设计形式134总体布局145建筑造型146空间组织157表现手法15结束语17致 谢18精品.参考文献19摘 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任何建筑物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建筑构成环境,注意环境分析是革新建筑设计观念并使之走向本世纪的重要环节。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

5、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精品.。因此在建筑创造的时候,必须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针对目前国内建筑中存在忽视建筑地域特色等问题 ,从土地、人性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建筑与所处环境在互相融合基础上对环境起到提升作用 ,以刺激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现代文教建筑更应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兼顾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共生,以达到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墨香的效果。关键词:建筑; 环境; 融合; 精品.引 言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概括地说,这种思想是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从关心人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出发,从关注人类适应、调节、改造环境的建筑经验出发,以建筑的环境

6、以及建筑所处的特定位置和氛围作为建筑形式的外在作用要素,创造建筑的形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而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正是文教建筑内涵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书院、学府是大儒或名流学者们修身养性、讲经论道之所,是广大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今人的印象中,其建筑风格形象是层层递进,对称整齐,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的墨香。而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建筑,既是学子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那么我们如何将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呢,本文针对周围环境对文教建筑和人的心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和多方

7、面的影响,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环境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创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精品.一、建筑与环境的构成1建筑与环境概述一栋建筑物的存在,自然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两种空间存在这互补关系。特别是文教建筑要求体现出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的墨香的环境特色,对人的情操陶冶、修身养性以及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文教建筑环境设计的尺度、色彩与质感等都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感觉,环境对建筑物骑着装饰、点缀及烘托的作用。优秀的建筑环境设计可以使一栋毫无个性的建筑物重现生机,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需要

8、不同气氛的的环境空间与之相依托。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影响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因此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有机整体。 2建筑与环境的构成要素2.1 色彩及外形设计地面以色彩为主,确定了整个环境的基调,它可以与建筑物的色彩构成对比或统一。同时色彩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整个地面在小环境中仅起到背景作用。在同一环境氛围下,亦可通过局部不同色彩的处理,去区分不同功能的局部空间,对人们的行为起限制或引导作用。精品.2.2 地面高差的处理利用对地面高度变化的处理,对人的行为空间的划分更加准确,界面更加清晰。当高差不大时,内外空间比较宽敞:高差较大则低处

9、可形成封闭的空间,高处可以俯视,保证良好的视野。2.3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处于从属地位,有些在环境中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视觉景观,并与周围的环境设施保持协调,这些小品虽然对环境的构成不起作用,但由于具有照明、指示、显示时间、供人休息闲坐等使用功能。同时这些小品的形态及色彩,基本不受其功能的限制,设计者完全可以根据环境氛围的需要来确定其形式与色彩,对环境起很好的装点作用。2.4 水体人与水、环境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水体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没有水的环境是一个缺乏生气的环境。水在设计应用中,又分为静水与动水。西方古典园林是讲动的,园林中多采用喷泉、流水、瀑布等;

10、中国古典园林是讲静的,园林中多采用大面积假山、湖泊等,以静制动,同时水面也扩展了空间的深远感,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达到了恬静与自然环境合一的境界,因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成为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2.5 绿化绿化在环境设计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城市绿化(包括文教建筑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树木、草地、花坛。树木除了对生态环境具有物理和化学作用外,在城市环境中还负担着满足人们视觉要求和心理需求的任务。树木精品.使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使环境协调统一,也软化了建筑物僵硬的直线条,并且在形态上、色彩和纹理上都和建筑物成强烈的对比变化。2.6 雕

11、塑雕塑是丰富、美化空间环境的手法之一。人的视觉中,从建筑环境这一较大的空间中,它的视线必然要寻找一个停留点,环境雕塑往往起此作用。二、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建筑与环境的联系任何建筑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特别是影响着建筑的平面布局、外观造形、立面装饰等。1.1 建筑地段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应根据建筑本身的性质、要求、使用功能、实际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选择。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特别重视建筑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

12、使建筑与环境做到“形”、“色”与“境”完全融合。物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文教建筑尤为重要,因为文教建筑文化氛围很浓厚,要求环境安静优雅。1.2 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整体环境布局借鉴中国庭园式、风景园林式及规整式处理手法,将文教建筑的空间划分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因借,巧妙联系,有节奏和韵律,获得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的景观。精品.在人流量大的内庭院空间,室内环境需要调剂,如图书馆,是以近赏景来构成庭中景象。庭园布置内以水为题,用小水面来改善室内小气候,颇具清幽深邃之趣;小池精巧别致,水边的碧竹疏秀清丽,太湖景石玲珑多姿,显出其透、漏、瘦的特性;丹桂、腊梅用花香雪气的美景衬出庭中

13、早春园色的意境。景之优不在于多寡贵在特色,只有顺应自然富于意境,才能获得良好的组景效果。形态各异的庭园布景与建筑串连成一个整体,使校园空间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有动有静.通过活泼多变的空间处理和精心经营的绿化配置,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融合一体,取得良好的空间艺术效果。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不同建筑师的看法也各不尽相同。2.1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莱特是以他的浪漫主义的“草原式”建筑成名的,“草原式”建筑这一名称正是他用来形容其作品与美国西部一

14、望无际大草原相结合之意。从“草原式”建筑开始而逐渐形成的“有机建筑”论,则更是进一步地为他疯狂地追求自然美,奠定了理论基础。简言之,建筑就是应当模仿自然界有机体的形式,从而和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关系,这种观点应当说是处理建筑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有代表性的主张。但是,建筑师马瑟布劳亚的观点与建筑师莱特的观点针锋相对。她在谈到“风景中的建筑”时说:“建筑是人造的东西,晶体般的构造物,它没有必要模仿自然,它应当是和自然形成对比。一幢建筑物具有直线的、几何形式的线条,即使其中也有自然、曲线,它也应当明确地表示出它是人工建造的,而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我找不出任何一点理由说明建筑应当模拟自然。模拟有机或者自发长出来的形式精品.”。认为建筑是人工产品,不应当模仿有机体,而应当与自然构成一种对比的关系。2.2 两种观点的对立统一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上,观点虽然截然不同且对立,但是它们是不是可以并存的呢?莱特主张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使建筑与环境相统一。布劳亚虽然强调建筑是人工产品,但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自然而孤立的存在,她在一本书中写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