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25393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五古代寓言两则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桥教育五、古代寓言二则教学目标: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教学重、难点突破:反复诵读,以读促教,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郑人买履教学要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 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 “守株待兔”:

2、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2、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二、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检测预习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明确】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

3、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2、检查字词履(l) 遂(su) 先自度(du)其足 吾忘持度(d) 宁(nng)信度(d)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散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2、学生朗读 (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4、。)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六、反馈交流(当堂训练)1、讲解重要字词履:鞋 度du,量长短 置:放。 之: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 市:集市。操,拿。 吾:我。 反:同“返”,回去。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 宁:宁可。信度:相信量的尺码。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教给学生通假字的知识,见附录。)(1) 置之其坐(坐通“座”) (2

5、) 反归取之(反通“返”)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动词,到) (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七、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明确】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

6、意义。【明确】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 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八、当堂训练: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九、布 置 作 业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板书设计:郑人买履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 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第二课时刻舟求剑教学要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 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7、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重点字词。(略) 2、作者简介(略) 3、什么是寓言?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二、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检测预习1、介绍作家作品、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2、检查字词涉ssh 遽j 契q 矣y 若ru 四、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散读(要求:读出节奏、人

8、物的语气。)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4、学生齐读。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六、反馈交流(当堂训练)1、 理解重要字词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 自:从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其

9、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思考讨论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 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写法评析:

10、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八、布置作业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2.完成课后练习。3.预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附录: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1.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

11、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

12、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5.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6.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补:补上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 认识通假字举例说明: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