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198608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教案授课内容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授课班级: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学 校: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 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 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 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 月9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二、预习检测(字音字形)mankudfang

2、sho墟地轮廓额植抱厦tuoweiJikonsun和墩帷幕正脊门槛接桦qi6ngqidngcuihul穹窿俄兽纯粹如辈斯飞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20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 总结。四、细读文本,重点语段研读1、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 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2、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 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3、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

3、“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 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 一样的。4、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 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 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5、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6、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 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 傲。7、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 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 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8

4、、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 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9、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 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五、思考探究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 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这是一种类比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 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 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们所承认,成了法式, 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词汇”指的是

5、建筑的材料。这样写的好处是比较深入浅出,容易让读者理解。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 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 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 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六、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练习2、自主查询资料,了解西方的建筑特征,对比东西方建筑的不同 特征。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篇教学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是自 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本课论 述了中国建筑的

6、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 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的 学生,经过初中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习此 文并不困难。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2.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 络。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 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 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

7、学习内容, 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课前准备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但是对说明文的阅读 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因此课前指导阅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相关知 识,以帮助理解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 西阻高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 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 瞩目的一种。下面请从这样一组图片中找出中国的建筑。我们之所以可以从一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

8、,就是因 为我们心中清楚中国建筑独有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 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1分钟)二、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 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板书: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 用三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 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 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由课文的提示我们可以感知,一篇说明文要 注重说明顺序的层次性(板书:说明顺序的层次性)o (5分钟)2. 在称赞中国

9、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 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 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 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幻灯片展示:1.中国 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 的?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 它作用是什么?)明确:1 .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 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朽、*禀连接。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 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 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

10、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 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 一。3.举折、举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3. 从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的介绍顺序中我们发现, 一间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 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那么,中国建筑体系中是如何把这一间间房子 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幻灯片 展示: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 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己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 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

11、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 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 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 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 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 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体 会一下,中国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从中国建筑的平 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4. 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 实用性的同时,是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

12、点的。那么请我们结合我 们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 有过什么样的描写?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从 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 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 的期盼。三、中国建筑的文法1. 在学习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有 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被中国的匠师们所遵守,为中国的人 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板书:风格手法),下 面,我们结合课文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样 具体解释中国建筑的“文法”和中国建筑的“

13、词汇”的。(幻灯片展 示: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 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 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 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构成一座或一组建 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2. 中国建筑的文法要求我们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规则,具 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中国建筑的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 怎样理解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呢?我们结合课文58页第二自然段 来理解。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命题上可以有灵活性。具体体现在运用 中国建筑的文法规则,为了不

14、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 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这样可以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 的运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 形象性。(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 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 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 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 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

15、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 个性。(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 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 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 “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 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讨论】5o “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 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 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 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 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 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 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 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 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 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 境界。四、总结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