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195124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2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 2课时)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 2课时) 课时目标:1.理解本诗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2.体会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 限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中国人自古就有深厚的恋土情结,土地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上节课, 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大家朗读得很精彩,背诵得 也很熟练,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首诗。2.思考: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2、?悲怆、沉郁(深沉)。(2)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对祖国的爱。(3)诗人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内心情感的?在结构上, 第一、二节之间有什 么内在联系?学生讨论后汇报,师生对话,教师加以引导,汇总答案:第二节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表达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升华主题,深化感情,呼应标题。这两节诗都 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 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4)诗歌中有两处省略号,可否加以修改?如:把第一个改成逗号:把第二个改成 感叹号。学生思考后集体讨论,教师指导

3、得出最佳答案:第一处省略号能表现出诗人对光明的未来的向往, 用省略号更能体现出 向往之意。第二处省略号在结尾,更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爱意犹未尽,绵绵不绝,更加深沉,而不是激昂的戛然而止。2.播放背景音乐,全班再次深情地朗诵诗歌。【设计意图】以学生活动为主,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 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 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第四阶段:拓展延伸而今,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感谢祖国,我们更热爱祖 国。请大家仿照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的形式,描写并抒发我们对 祖国的热爱之情。1.播放影片,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并引导学生用以

4、下形式仿写:(1)基本仿写,把原诗中的修饰语改变一下即可。(2)升格仿写,仿照诗歌的样式,改变意象。2.学生动手写,展示,学生教师共同点评。评出最佳创作,予以奖励。3.教师出示仿写的诗歌,共同交流。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圆润的喉咙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英雄儿女的黄河,这傲立东方阔步前行的雄狮,和那源于劳动人民的生生不息的智慧之光一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眷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计意图】趁热打铁,鼓励引导学生就势仿写,既能加深爱国热情,又能学会写作技法,提高写作能 力。第五阶段:检测小结一、基础题 1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用嘶哑的

5、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对此应如何理 解?2.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3.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显得拖泥带水, 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题阅读我爱这土地一诗,完成各题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明一一然后我死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对诗中“鸟”的形象分析把握不正

6、确的一项是()A.诗人只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假设是为了更好地抒情。B. “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C.这只鸟死得可怜,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同情。D.鸟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执着深情。 5. 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 会受到怎样的影响?6.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 容鸟儿的歌喉? 检测小结答案: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 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 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 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

7、的决心。2.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 深沉的爱。3.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4.C5.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升华。6.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板书设计:2我爱这土地意象(寄托情感的物) 象征(表现手法) 土地祖国大地鸟诗人自己河流、风人民的反抗精神黎明解放区(光明与希望)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教师赋予学

8、生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真正体现出了学生 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和自主权,并尽量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一一探究”这样 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 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样教学,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 度。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的体裁特点, 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 般方法,即:“朗读(诗歌)一一品味(语言)一一理解(感情)一一 拓展(迁移)”的品读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有些环节处理得还不够妥当,如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还有朗读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感染力不强。反思这些问题,如

9、果让学生先背诵这首诗,然后再回答问题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些。鸟。(4)揭示文本主题的诗句是什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初步掌握课文,又可以让教师检查学生课后进一步的预习情况。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讲解“象征”“意象”。(幻灯片展示)象征:指以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现抽象或其他事物的观念。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 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 思的客观物象,即我们常说的借物抒情。2.诗歌运用了什么写法? 象征。3.找出诗歌中的几

10、个意象,并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1)诗中的“鸟”:作者。(2)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 说明祖 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 肆虐。 (3) “河流”“风”象 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 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4)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 那里的向往。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解“象征”“意象”概念的基础上, 明白这首诗中写实和象征 交织的写法,用鲜明意象

11、来表达诗歌丰富的内涵。第三阶段: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师生对话,若学生有想法不周全的地方,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1)诗歌开头,作者把自己假想成一只鸟,请你结合它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 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瞭亮”?“嘶哑”真切地表现出“鸟儿”歌唱不已,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的情态。面 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声音不可能是清脆、瞭亮的,即使是唱至声 音嘶哑,也不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从中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如 果用“清脆”或“瞭亮”,则不符合当时鸟儿的真实情态。(2)诗句“一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 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个形象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将自身融进大 地,隐含着敢于牺牲自我的深意。(3)诗歌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