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81931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办法一、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极简的定义即是“以自然说自然”。前面一个“自然”是自然场景、自然现象,中间一个说字,暗含着说的对象“听”,有说者”有听者”,即是教育者与学习者;后面一个“自然”,是从自然场景、自然现象出发,讲述自然原理、自然规律,实现客体自然向主体自然的升华。二、自然教育基地指以独特的生态空间及自然保护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引导人们参与互动体验活动,加深对自然的感悟认识,感受良好的生态系统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激发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觉性,让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认知自然的相关知识,学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培养与形成爱护环境和建设生

2、态文明社会理念的特定区域。三、自然教育导师指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并经过专业培训学习,掌握自然教育引导的相关技能,熟悉自然教育活动内容、引导流程及引导技巧、热爱体验工作等专业知识人员。四、建设原则应遵循自然规律及区域特色,提供趣味性、参与性、生态性、安全性等丰富的体验项目,并符合环保、卫生、消防、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兼顾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一)趣味性体验活动的设置、体验过程的引导和讲解用语,应设计必要的趣味性环节,迅速调动体验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参与性自然教育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宣传教育的模式,将参与者作为体验活动的主体,通过组织者的有序引导、参与者的积极参与、不同个体的互动

3、交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使体验者感同身受,从而全方位感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是如何实现的。(三)知识性在自然教育活动中,导师应通过各式各样巧妙的教育情境将知识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让体验者深刻理解并接受。(四)生态性自然教育活动应注重对自然的体验,因此,应尽量保持建设区域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人为干扰。对于一些必不可少的设施建设应在选材用料、设计风格上注重与环境的融合,且能够突显地域特色。(五)安全性导师应提前告知体验者安全注意事项,防止携带危险物品,禁止在恶劣天气、危险地段开展体验活动,确保生态空间及自然保护地资源安全和体验者人身安全。五、自然教育基地的目

4、标群体(一)小学生1.一至三年级学生2.四至六年级学生(二)初中生(三)高中生(四)与基地特色相符合或相近的部分大专院校学生、社会群体六、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基地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及区域特色,森林、草原、湿地、沙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水土流失、荒漠化、昆虫、鸟类、岩石、中药材、森林文化等都可作为体验的内容,并提供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等丰富的体验项目。(一)自然感知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体验独特的资源及环境,观察不同植物和野生动物、微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并通过导师介绍让体验者学会如何辨别,感悟大自然之美。(二)自然认知通过参观体验馆等,对自然中各种生物、

5、环境以及文化的学习,认识大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联,提升自我修养。(三)参与实践通过参与各项体验项目(观察地质结构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测量森林内外的负氧离子值和PM2.5数值、水土保持实验、拓展训练、徒步、宿营、创作生态作品、植树护林、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锻炼身体、历练意志、陶冶情操,增强对自然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七、基地建设要求(一)自然环境条件1 .风景资源优良。基地应具备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中的一项或多项,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草原覆盖率达80%以上,湿地率达60%以上;资源景观类型丰富,整体品质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完整性,具备观光、休闲、自然教育等基本

6、功能;风景资源质量等级保持稳定,并开展了资源培育和质量提升工作;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建档;近3年未发生重大破坏生态空间资源等案件。2 .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计划;具备调查、记录和监测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地方特有种的种类,种群现状、动态分布和生长环境;基地依赖的生态空间资源为原生资源,或者以原生资源为参照而培育和经营的。基地能够保持生态系统本土性、特色性、完整性。(二)生态环境条件1.基地设立时,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开发的联系,保证开发的互补性和可延续性。3 .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规定的二类区浓度限值,土壤无化学污染,达到GB15618规定的二级指标

7、,地表水达到GB3838规定的二类标准,污水排放符合GB8978。4 .基地及周边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基地内设施外观、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绿化符合当地林业、绿化、城市建设等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5 .基地周边无地质灾害隐患、无大型重化工工业区、化工加工工业区、矿山、采石场等易造成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源污染的单位。(三)基地建设区域1.基地区域明确,界限清晰。基地集中连片区域不小于100hmo6 .基地交通便利。通往基地道路便利,与等级达到三级以上的公路相贯通,基地及周边交通设施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7 .基地功能分区明确。拥有入口区、服务接待区、游憩区、户外体验区、科普宣教

8、区等区域。结合地域特点设1-3个入口,主入口区包括入口牌坊、停车场等;服务接待区有导览图,建有开营仪式台、生态公厕等配套设施;游憩区建有休闲步道、生态桌椅等;户外体验区建有水土保持实验区、土壤认知区等相关特色的自然体验项目;科普宣教区以科普教育中心为主,具备展示、讲解、互动等功能。8 .基地标识应参照自然教育标识设置规范(T/CSF011-2019)设置。(四)建设条件及建设内容1 .交通设施。基地须有徒步体验道,长度不超过3km,宽度不小于1m,采用生态环保材料。基地内道路交通标识正确规范、设计美观。体验路线布局合理、顺畅,体验内容与体验者衔接度高,兴奋感强。2 .基础设施。基地所在地应有完

9、善的通讯设施,能为体验者提供野餐、宿营等场地,应有必要的防火设施。基地内厕所数量充足,采用移动生态厕所。原则上体验线路途中不设置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垃圾箱。3 .服务设施。基地内设有教育基地的解说设施,包括交通解说、设施解说、体验项目解说等,基地内设有满足体验需求的设施。八、基地质量指标(一)室内体验场所1 .选址及规模室内场地应与已批复的景区总体规划协调,不破坏景观及生态功能。原则上根据现有场所就地取材,建筑面积应大于150m2o咨询展示设施。提供基地的全景导览图、体验线路图、宣传资料和基地活动预告及基地周边的交通图和游览图等。设有资料展示台(架),展示基地形象的资料、科普环保书籍。展示台(架

10、)所展示的资料应进行分类分区,有明显的标志或文字提示。应设置循环播放影视资料设备,可置于室内显著位置或建筑物外墙等。2 .体验设施能满足体验者体验该区域自然文化的相关仪器、资料、展具等;能提供体验者进行该区域自然工艺品的制作仪器、设备及资料;能促进体验者感悟该区域自然功能(主要针对五感体验)的设施和设备。3 .宣教设施能满足教学及自然知识普及的多功能厅一间;能满足教学及自然知识普及的相关教学设施及设备资料。4 .休憩设施设有休息区,面积及座椅数量能够满足体验者的短暂休息需求。(二)户外体验场地1 .体验线路依据区域的资源环境特征以及体验者便捷性的原则,设置多方位以及多种类的户外体验线路以及设施

11、,应突出地方特色。2 .体验项目认知体验项目。有详细介绍当地生态特色资料与解说系统;讲解员应具有科普专业知识及讲解技能。宣教体验项目。设有网站、宣传册和光碟等对外宣传资料。地方特色生活体验项目。应布局相对集中,包含当地传统生产、生活、娱乐、手工工艺、历史文化等特色体验项目。要有历史和地域文化、生活习性等相关宣传材料。休闲体验项目。包括优美自然景观、特色古树名木、露营等,每个体验区应设临时休息区;古树名木应设有标识牌。其他。在强调体验者的参与度并保障安全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开拓区域内其他体验项目。九、管理要求(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规划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固定的办公场所,管理职责和人员配置分工明

12、确。有基地建设规划和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区域、建设项目、建设期限、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等内容。(二)项目管理1.组织安排合理,体验主题突出,可参与性项目不低于5项。2.提供丰富多样的感知审美、认知教育、参与实践等类型的体验活动。(三)导师管理1 .基地自然教育活动应配备相应的活动导师,导师以基地的正式员工为主体,同时招募社会志愿者充实导师队伍,数量应与体验人数相匹配。2 .自然教育活动导师应参加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予以颁发证书。三年审核考试,合格后持续上岗,否则取消导师资格。一年学习不少于40学时,了解体验活动操作的流程。3 .解说信息应集科学性与知识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互动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突出基地的文化特色,体现教育功能。4 .解说信息的形式应多样化,内容简洁明了,做到和谐统一,主题突出。5 .引导解说信息应多版本化,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受众的年龄特点、受教育程度,也应具有弹性的内容。(四)体验者管理1 .行为管理通过提前宣讲,引导与规范体验者行为,减少对基地环境资源的破坏,提高体验者安全意识。2 .体验管理严格控制基地体验人数,提高体验者的体验效果。十、其他(一)教育基地应具有针对不同体验者群体参与活动的信息评价反馈机制,以促进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完善和取得更好效果。(二)教育基地应具有不同天气和季节条件下开展活动的配套方案及应对突发事件情况下开展活动的应急预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