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19270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高中地理 3.1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 版 地 理 精 品 资 料 2019.4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2015合肥模拟)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12题。月份123456月平均气温()7.32.55.311.716.720.5月平均降水量(mm)0.50.62.56.013.011.0月份789101112月平均气温()22.421.015.99.41.65.7月平均降水量(mm)19.828.517.09.01.60.51.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2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C建造大型人工湖

2、以改善小气候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12.【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分析此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冬季降水较少。第2题,比较各选项,应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以改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答案】1.B2.B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3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4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牧控制人口增长围湖造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

3、A BC D34.【解析】第3题,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厂矿、道路等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第4题,要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两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背景是退耕还林还牧还湖、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面积减少。所以,要大力提高单产。【答案】3.B4.D读以下全球CO2浓度变化图,完成56题。5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人类填海造

4、陆面积过大A BC D【解析】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消耗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CO2,二是毁林。【答案】A6为延缓和减轻由于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消减CO2排放量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解析】为延缓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各国政府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消减CO2排放量。【答案】B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78 题。7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该是()A甲城市 B乙城市C丙城市 D丁城市【解析】由图中经纬

5、度及图的轮廓可知,该国为蒙古国,年降水量偏少,大部分地区在100 m300 m之间,故水资源的多少是影响人口数量的主要自然因素,相比而言,丙城市年降水量偏多,且临近河流,故丙城市最符合题意。【答案】C8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由蒙古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知,该国深居内陆,降水少,其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答案】D读下图,回答910题。9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过度抽取地下

6、水草场普遍超载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BC D10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C退耕还林工程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910.【解析】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农业建设用地不断占用耕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所以山地多,平地少,决定了耕地比重小。【答案】9.B10.B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随着矿产资源消费

7、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产资源发生短缺甚至耗竭。据此回答1112题。11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B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4/5的矿产资源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解析】主要考查矿产资源的供需状况。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性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消费矿产资源较少,但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问题。【答案】B12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A矿产资源总量大,

8、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B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解析】考查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中贫矿多,富矿少,加之采矿时采富弃贫,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分布上,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答案】B二、综合题13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5年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材料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材料三我国省级行政区

9、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10、;解决的措施则主要围绕保土保肥方面。第(3)题,要确定b、c、d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人口稠密,耕地总量少,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再回归到图中,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符号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符号,再对应到中国区域的分布,即面积最大;从图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答案】(1)B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

11、;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14(2015江西省赣州市一模)地面沉降已经是城市不能承受之痛,下图是北京市地面沉降的有关数据。据此完成有关问题。(1)地面沉降会给北京城市带来怎样的主要危害?(2)列举防治地面沉降的相关措施。【解析】(1)地面沉降的危害:出现地面裂缝,危及工程建设及人身安全;地下管网、轨道交通等市政设施受影响;地面建筑破坏,房屋出现裂隙等。(2)北京地面沉降主要是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因此应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地面沉降的监测与管理,提前预防;在沉降中心区进行人工雨水回灌;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答案】(1)主要危害:破坏市政设施,例如对地下管网、轨道交通等都会有破坏;破坏地面建筑物,导致房屋出现裂隙;出现地面裂缝,危及工程建设以及人身安全。(2)措施:加强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在沉降中心区进行人工雨水回灌;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任意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