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18558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谁是当今中国荧幕出镜率最高的少数民族?毫无疑问是满族。除了长期占据电视屏幕的列祖 列宗,1990年代后大量冒出的爱新觉罗后裔,也足以让不屑、骄傲、忧伤等多种情绪在他 们心中同时翻涌。不过,与母语的疏离不免让他们略感尴尬一一满语作为一门基本失去交流 作用的死语言,除黑龙江个别地区外,现在绝大多数满族人都对其非常陌生。一种流传于互联网多年的说法或许会给他们少许安慰一一乾隆之后的旗人已全盘汉化,连皇 帝自己都不太讲满语了。这在末代皇帝溥仪身上似乎得到了证实。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 道:“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这就是每当满族 大臣跪在地上用满族语

2、说了照例一句请安的话之后,我必须回答的那个:伊立(起 来)!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溥仪英文练习册,英文单词的读音均用满文字母标记溥仪是不是代表了列祖列宗的水平?清朝皇帝真的忘了自己的母语吗?清朝皇帝会不会满语上述说法并不符合清朝皇子教育模式。据清宫上书房和皇子读书,满清皇子、皇孙们每 日寅时(凌晨3-5点)到上书房,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洲、蒙古文字等,然后学习汉 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点)教课,一般到午时方散,甚至会到未正二刻或申时。不光如此,皇子们的假期也少得可怜,据郭松义先生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清朝皇子 们每年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和本人生日可以免去课读,

3、除夕提前散学,再 无其他假日。上课的严格程度也令人咋舌:“读书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过一二次,每次不过一刻,仍须师 傅准去始去”。读书空隙也可讲书或讨论掌故,但“不准常至下屋及出院闲走”,“应罚书、 罚字惟师傅命是听,亦有罚下榻立读者”。皇子的侍候人役只准“在窗外或明间听差”。各处 太监也“无敢在窗外行走者”,否则便要受到“惩办”。此外,皇子典学并无年龄限制。有些皇子“虽婚娶封爵”仍然得去上书房“读书不辍”这 样系统的教育下,课表中安排的满、蒙、汉三种语言,皇帝自然通晓。尤其是作为“国语” 的满语,历任皇帝都尤为重视。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康熙读书图。清代多位皇帝文化修养较高一直到清末

4、,皇族的课程也没有改变,满语水平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例如同治帝的汉文老师 翁同穌就曾留下记录,同治“午初来,满书甚好,而汉书则有毫无神采,且多嘻笑,真是无 可如何,申初多退。” 同为翁同穌学生的光绪帝也不例外,光绪即位的第二年,翁同穌写道:“臣穌引袖书四 字讫,伯王等以清字条子授,一字。上略观即应声曰阿,满洲字头第一字。” 不太懂满语的皇族也有。典型就是慈禧太后,光绪朝曾下旨要求内外奏章凡只用满文的皆改 为满汉对照,可见慈禧的满文水平不足以阅读奏折,大概只能批复Elhe (安)”之类的固 定公文用语。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慈禧满文批复请安摺图例,朱笔为满文“Bhe (安)”字既然满语

5、学习的传统一直未断,为何溥仪的满文这么差?溥仪毕竟只做了三年真皇帝,帝制风雨飘摇之际,他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与列祖列宗有很大差 距。况且,虽是历任皇帝中母语最差的一位,但他自陈“连字母也没学会”也不是事实一- 上文溥仪的英文练习册照片清楚显示,他曾用满文字母标记英文单词读音,类似汉族学生给 bus注音为“爸死”。王庆祥在溥仪交往录中也描述过末代皇帝的满文水平:“起初溥仪的满文成绩较差,随 着年岁渐长也不断进步,逐渐不但能用满文说日常用语,而且还能写得不坏了。经过大约4 年多的学习,溥仪已能阅读圣谕广训、满洲孝经等满文书籍了。”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满汉合璧本圣谕广训,溥仪经过四年学习是

6、可以阅读满文圣谕广训的值得一提的是,溥仪刻意贬低自己的满文水平,除了清朝灭亡后的社会压力外,也可能因为 他确实不喜欢母语。满文教师伊克坦去世后,他甚至宣布“以后要把英文作为满清宫廷的第 二语言”,从根本上改变宫廷内部的语言政策。清朝皇帝的汉语水平如何满文没问题,那皇帝的汉语水平又如何?在写诗数量超过全唐诗的乾隆之前,帝王们到底对 汉语熟不熟悉?一般来说,对一门语言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口头上的无障碍交流;二是语言熟 练度达到同时代知识分子平均水平。清初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迈过基本的语言门槛, 日本学者平田昌司在清代鸿胪寺正音考引用藤本幸夫的研究,指出努尔哈赤跟通汉语的 朝鲜俘虏谈话

7、时全靠汉语翻译。太宗皇太极时满人开始启用汉官,但汉族大臣日常对太宗奏事交流,如用汉语表达,太宗理 解起来依然非常困难。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就言明了这一点,其中说道:“臣又想六部汉官开口就推说不会金话汗之左右,亦该常存两个好通事,若有汉官进见, 以便问难,觇其才调。不然同于木石,何以知他好歹”由此可见彼时皇太极的汉语能力是极为有限的,需要依靠翻译(通事)才能与不通“金话” (即满语)的汉官交流。直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渐习汉俗,才基本实现与汉族大臣口头无障碍交流。顺治不但能使用 汉语,而且对汉语本身也有一定了解一一弘觉忞禅师北游集一书中,说到禅师见到顺治 时的一段对话“上一日持一韵本示师

8、曰:此词曲家所用之韵,与沈约诗韵大不相同。 上曰: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盖凡遇入声字眼,皆翻作平上去声耳。”可见,顺治皇帝不但能看出诗韵和曲韵的不同,并且知晓北京话当时入声已经消失。其汉语 水平和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已不能同日而语。事实上,顺治皇帝语言能力相当出众:当时许多 大臣只懂自己的母语,顺治帝召见大臣时,只好见机行事,见满臣说满语,见汉臣说汉语, 见蒙古人说蒙古语。遗憾的是,顺治汉语书面阅读能力仍然不强,顺治实录记载“皇上博览群书。内院诸臣、 繙译不给。爱读书到了翻译跟不上的程度,可见离开满文辅助皇帝读书尚不顺。负责翻译 工作的“启心郎(mujilen bahabukQ)”职称还是存在了很长

9、的一段时间。到了康熙,皇族教育模式逐渐成熟,已经是二代移民的康熙皇帝汉语水平才开始突飞猛进。 庭训格言记载,康熙“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叫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 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与其父祖自然不可同日 而语。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康熙早期的满大臣,无论在公务还是生活中,大多数还是以满语为主要语言的。如上面这 幅康熙时期的画像,左侧题字亦是只有满文伴随皇帝和旗人汉语水平的提高。专业翻译启心郎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一一顺治十五年裁撤 各部院启心郎,康熙十二年裁撤宗人府内启心郎。康熙以后的清朝历代皇帝汉语水平都相当 好。清朝皇帝怎么看待满语皇

10、帝们汉语越来越好的同时,他们时刻也没放松满语。满人建国日久,母语的使用范围越来 越缩减,不少旗人开始汉化,自然引起朝廷警惕。从清中期开始,旗人御前奏事、请安、谢 恩、报履历按照规定必须使用满语一一这一制度也一直维持到了清末。普通旗人官员侍卫尚且如此,宗室王公的要求则更加严格。自乾隆起,宗室袭爵都需要“考 封”一一有爵位的宗室除了继承者以外,其他兄弟都要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决定他们能继承 什么爵位。考试内容主要是翻译、马箭、步箭,翻译即为满文。所以到了清末,可能反而是 有爵位的宗室旗人满文水平好于其他人等。对于学不好满语的旗人,皇帝往往会直接批评,如顺治帝就撂过“年久无成者,决不轻贷” 的狠话。顺

11、治十一年,下令旗人不准学习汉文原版著作,只许看满文翻译本。康熙同样居安 思危,他曾对侍臣说:“此时满洲,朕不虚其不知满语,但恐后生子弟渐习汉语,竞忘满语, 亦未可知。雍正帝也批评侍卫“弃其应习之清语,反以汉语互相戏谑,甚属不合”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康熙四十七年翻译的金瓶梅,除人名与地名外,也是全部用满文书写,无一汉字可能最令人意外的是,著名的汉语爱好者乾隆却在维护母语上表现的最为强硬,甚至停办了 宗学汉语。为强调满语的重要性,他发布过多条谕旨,如乾隆四年要求各部院不准偷懒,档 册中满汉文都必须写全,乾隆七年时又说:“满洲人等凡遇行走齐集处,大臣、侍卫、 官员,以及兵丁,俱著清语。

12、”乾隆以后这一态度仍得以延续。嘉庆五年的上谕要求“各省驻防人等若专务此而废弃清语骑 射,即停止此例,不准考试。”道光也曾下旨“清语、骑射系满洲根本,人各应习。各省驻 防人等原由京城分拨满洲,非绿营可比,亦应一体学习清语。”咸丰二年,又有“八旗人员 骑射、清文是其本务,即使于清文义理不能精通,亦岂有不晓清语、不识清字,遂得自命为 旗人之理?”的训诫。光绪也曾经做过把不会满语满文的旗人大臣罢职撵回去读书这种事。据光绪朝实录记载, 光绪二十年正月,德宗上谕:“本日召见委散秩大臣兴泰,奏对谢恩,清语甚属生疏。经朕 询问,据称未经学习清语。兴泰著开去委散秩大臣,回旗读书。”可见直至清末,皇帝对于 满语的

13、使用还是一样有严格要求的。除了面见皇帝时规定必须使用满语以外,清宫中还有一些场合如堂子祭祀时,萨满也必须说 满语。清末时皇帝与侍卫的对话,有些也为满语。如苏勋丞在口述历史我所见到的慈禧和 光绪中,就言及光绪用满语指挥侍卫快点走:“30里路,一个钟头跑到,把跟随的兵 士跑得汗如雨淌,光绪还嫌不快,手拍轿窗,一个劲地催:加步!加步!伊里加步!”(即满 语 yabu, yabu, ili yabu “走!走!停,走!” 之意)许多政府公文也要使用满文书写,如奏折、上谕和各部档册。条约也多数以满文为准一一早 期如尼布楚条约,原本没有汉文,只有满文、拉丁文和俄文的版本,到清末时的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原文也一样注明了以满文本为准的字样。直到1901年的辛丑条约,才彻底没有 了满文的位置。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因为慈禧太后长期垂帘听政,而她又几乎完全不懂满语 文的缘故。清朝皇帝说满语还是汉语丨大象公会I尼布楚条约满文本原文书影。此处意为:“也依此写成中国之文本(注:此处意为满 文本)、俄国之文本、拉丁文本,刻于两国边界处石碑上,作为永久的标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