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185261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仅供个人参考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 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心理学界最早肯定 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

2、情感。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Fridman,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岀,态度是 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 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

3、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 (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 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 与以评定的历程。教材中选用的定义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教材P154社会态度的理解与分析第一,态度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倾向,是不一定表现在外 的心理倾向。第二,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反映主客体间的关系。第

4、三,态度总是带有价值判断和感情色彩,对客体对象具有评价意义。 第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二、社会态度的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态度具有如下特性(一般特性和内在特性)第一,态度的一般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主观经验性、态度的动力性。 第二,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态度特征的认识与理解1. 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2. 态度的双向性3. 态度的协调性4. 态度的恒常性5. 态度的内隐性 三、社会态度的构成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 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1. S.Rosenberg &罗森伯

5、格认为,态度是个体以特定的几种反应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这些反应倾 向是情感的、行为意向的和认知的。这种观点对后期的研究影响很大,人们通常认为,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由知、情、 行三部分组成。态度三要素说图式2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认知因素;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情感因素: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意向因素: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态度的心理成分或三要素的分析(1) 认知因素指个人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它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 念等。认知因素是个人

6、知觉和判断的参考,也是态度的其余部分的基础。(2) 情感因素是人对某一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或情感。情感因素是态度 的核心。(3) 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外界的人或物所预备采取的反应或行动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准备在将来对某个态度目标采取行动。3三要素的关系态度的三个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关系,但有时候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当三者出现矛盾的时候,情感因素最重要。认知清楚,不能够真正转变人的态度。认知清楚,不能够保证感情融洽和行为意向的产生。只有认识清楚、情感增强,才能保 证行为的思想准备状态的出现。(两个人的纠纷)四、态度的种类1. 情感性态度2. 理智性态度3. 动作定

7、向性态度4. 均衡的态度5. 自我防御的态度五、社会态度的功能由一次的情感反应的经验构成的稳定的态度 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判断产生的稳定的态度 对一个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客体产生的自然反应 前三者力量相当的情况下产生的态度由于自身利益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态度态度对人们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卡茨(katz,1961)总结出态度的四大功能:(1)认知功能:组织和吸收外界信息,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帮助。(2 )动机功能:帮助人们获得奖励,避免惩罚。(3) 价值观表达功能:态度既来自于价值观,也能够表达价值观,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4) 自我防卫功能:帮助人们避免内心的焦虑,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1. 态度决定着

8、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例证:拉姆伯特等的实验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 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拉姆伯特等实验的结果与结论结果:(1 )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_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 态度。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

9、要表现为形成新的行为改变旧行为预测人的行为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实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 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的实验_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 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 写出来。结果: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10、_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 米取行为。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影响行为,态度是行为的中介。(里帕Lippa,1990)2. 态度与行为并不是对应的关系。3行为的影响因素 Birnbaum&Benne, (1983)认为:行为是态度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影响行为的 因素包括:态度、环境、一般认知倾向、情绪状态、个人对环境的一贯倾向等都会对行为产生 影响。(参见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结构图)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Fishben&Ajzen( 1975,1980)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用以解释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比较有说 服力。该理论认

11、为,预测人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他的意图,而意图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对人、物、 事件的态度;二是个人对于采取该行为的主观规范,即个人主观上的行为标准。一般来说,人 们意图中的两个因素是一致的,即态度与主观规范是一致的。行为决定于意图,而意图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态度、规范、态度与规范的相对重要性。 费希本和艾杰森的合理行动理论图示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过程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1.态度形成的阶段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 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内化:即内

12、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 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2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欲望满足知识(信息)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其它因素二、偏见(prejudice)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 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 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小说通过这个发生在英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男主角的傲慢和女主角的偏见。然而,时间和感知消除了两人以前的误解,悲欢离合的爱

13、情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主人翁过上了幸福 快乐的日子。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尊严,爱情1偏见的定义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在偏见这一种态度中,认知的成分少,情感的成分多。因此。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偏见表现 为正面的偏爱,也可能是负面的偏恶。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后者。(张春兴,1992)2. 偏见的特征偏见具有多种特征:第一,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第二,偏见的认识成分是社会刻板印象。归类的思想本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但是容易产生社 会刻板印象。第三,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点带面;爱屋及乌

14、;以偏概全。典 型的晕轮效应。第四,偏见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固执己见;执着执拗。3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偏见产生的客观原因政治因素导致阶级偏见、种族偏见;文化因素导致习性、习俗偏见,性别偏见;经济因素导致阶层偏见。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竞争,会导致垄断,形成阶层偏见。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群体的隔阂与偏见。遗传观一老子英雄而好汉;环境观 一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第二,偏见产生的主观原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形成的偏见反映在个体身上,仍然存在差异。偏见的产生 也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的绝对化的公平观念、权威性人格和某些特定的心理作用和心理感受(投 射心理)。4.

15、偏见产生的后果偏见既可以造成社会群体生活的不协调,也会导致个体生活的紧张。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 偏重于分析偏见给个体带来的心理后果。第一,权威效应导致自我实现的障碍,导致个体的消极颓废与自卑。第二,性别的偏见导致人的消极等待或逃避。第三,主观认识的偏见导致人际关系疏远、隔阂以及人格失常。5偏见的消除偏见并非不可消除的。第一,增进交往。,偏见可以通过群体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平等交往中减少。其效果取决于社会 舆论的支持、民众的共同理解、共同利益的保障。第二,加强合作。谢里夫()的研究表明,竞争引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敌视和偏 见;合作可以增进群体的合作与互助,减少偏见。第三,舆论引导。规范的制定,可以适度地改变人们的观点;大众媒体的宣传,可以适度消 除人们的社会刻板印象。6态度的形成从前面对偏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态度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个体生存环境的主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