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18359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 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 、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 ,并不断加以使用。A. 无足轻重 物换星移 迷恋 B. 举足轻重 年复一年 痴迷C. 无足轻重 年复一年 痴迷 D. 举足轻重 物换星移 迷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举

2、足轻重:只要脚稍微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根据语境是多数儿童不重视阅读,所以此处用“无足轻重”;物换星移:指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第二处是指长时间的坚持,所以用“年复一年”较为恰当;迷恋: 过分喜爱,难以舍弃。痴迷:是指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选文出自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此处是指醉心于阅读,所以用“痴迷”较为合适。故答案选C。【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

3、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2.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一项是A.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C.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D.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考纲规定的常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和反复,有人也把对比列入到修辞的行列,注意明确修辞的特征,然后具体的区分,选项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

4、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没有使用拟人的手法。故答案选A。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由孔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B. 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人瑞士籍,获得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C. 曹文轩,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D. 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

5、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A,“论语由孔子、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理解有误。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故答案选A。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迩:近 闻名遐迩 迩:远B. 假舆马者 假:凭借 ,利用 狐假虎威 假:凭借利用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篑:土筐 功亏一篑 箦:土筐D. 缘染溪,斫榛莽 缘:沿着 缘木求鱼 缘 :沿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6、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A,闻名遐迩,迩:近。故答案选A。【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

7、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记录。这一年,是元和四年。B.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桨的人,不会游泳, 却能横渡江河。D.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答案】C【解析】【详解】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重点

8、字词,翻译时保证重点字词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选项C,中重点的字是“假”“水”“江河”。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船桨的人,不会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

9、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项是(1)适逢深秋时节, 江碧舸流,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独立洲头,俯瞰山红林染, 独洲头俯瞰,山红林染,叶,相触在云里;根,紧握在地下。 立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衔接和连贯的表达能力。这类试题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第一句话横线后面的句子是景物描写,“江碧舸流,色彩绚丽,美景尽览”都是四字,音节整齐。如果选句,“山红林染”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四字音节,与后文前后和谐一致。而以“独立洲头俯瞰

10、”领起,使“瞰”与“染”“览”正好押韵,不仅音节整齐和谐一致,而且内容层次清晰。第二个句子先从内容上看,横线前面分明是写树根,后面分明是写树叶;从形式看,横线前后两个句子的韵脚分别是“起”“意”,而句韵脚是“里”,正好押韵。故答案选D。7.下列对联,用于某校百年校庆,最恰当的一项是A. 满腔热血育桃李,一片丹心扶栋梁。B. 画栋拂云联旧垒,玉兰绕砌缀新枝。C. 根深叶茂结硕果,笔健墨浓绘蓝图。D. 福星高照满庭乐,寿诞生辉合家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用于歌颂教师,B项用于新校舍奠基,D项用于祝寿。这是一道考核对联内容的题目,注意分析适合的场合。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

11、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8.为了让某新生迅速找到正在会议室开会的班主任老师,有必要向他作点介绍,但介绍应尽可能简洁。下列选项中包含的全都可以删去的一项是你的班主任在会议室开会,那位西装革履、身高一米七五左右戴眼镜、留络晨胡子的男教师就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的能力。这类试题重在考查语言的简洁和语言的逻辑,考生要注意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段进行综合性的把握和分析。本题:据中国内地的习惯,开会应是坐着开会,所以身高对识别人物没有意义;另外,“留络腮胡子”肯定 是男教师,但男教师不一定都有络腮胡子,比 更具有区别意义。故两处可以删去

12、。故答案选C。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予见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善。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补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鸣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宣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

13、,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早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提成,水至提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

14、,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无:无论B. 秋七月被病 被:遭受C. 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乃:才D. 以虞水之再至 虞:盼望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有很高的声望,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吴越的百姓,当地的君子,还有太学生,都纷纷表达悲痛之情。B. 苏轼自小聪明且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教授他诗书,他对古今成

15、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C. 苏轼知道欧阳修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于是写了论刑赏一文,欧阳修看后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D. 苏轼爱憎分明,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且见义勇为,但也因此一生常常困顿。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2)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3) 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答案】9. D 10. C 11. (1)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2)等到二十岁,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3)事情完结(或“洪灾过后”),朝廷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