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183468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 导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动乱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气。(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开展;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删与开展。(3)群众传媒的开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开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开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总论: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迁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在19世纪中期至 中叶,由于西方的 文明冲击中国传统的文明, 、土洋并存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第二阶段:20世纪年代至70年代末,由于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 和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在民众生活中影响

2、逐渐增强,20世纪末以来,在 浪潮冲击下, 正在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服饰的变化三大阶段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服饰开始由拘谨、呆板、 、 逐渐向美观、适体、 、 转变。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 、传统和 服饰并存,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主要有长袍马褂、 、 ;女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开展, 是这方面的典范。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受 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其中,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和“干部服盛行, 、

3、 、 、 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开展和受 、 等文化影响,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 、穿的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 。稳固性练习请参教材和考高考领航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在新中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开展的时代主题的认识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开展的变化,这两种观念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大政方针,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以下服装最能反映出广阔人民的衣着强烈地受到“战争与革命观念影响的是 4、“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

4、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准备晚饭,碗里盛着洋葱炒鸡蛋。笼屉里蒸着馒头。然后,她换上新添的无袖旗袍,走到穿衣镜前打量起来。这段描述中最能表达“中西合璧风格的是A无袖旗袍 B洋葱炒鸡蛋 C穿衣镜 D四合院6、阅读材料:材料一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品序文官武官带饰一仙鹤狮子玉二锦鸡狮子花犀三孔雀虎豹金笄花四云雁虎豹素金五白鹤熊

5、银笄花六鹭鹜彪素银七鹧鸪彪素银八黄鹂犀牛乌角九鹌鹑海马乌角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 、粤菜、 、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受该地区的自然坏境、 、 、风俗习惯的影响。2、西餐的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3、西餐的特点: 、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都与中餐有明显差异。4、西餐传入影响:1西餐常用 进入餐桌;2出现专门经营西式食品的 出现;3 、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局部;稳固性练习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

6、;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前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群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三居室建筑的变化中国传统建筑因各地区的 和 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北方以 为典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呈现 特征,在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 、 地区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稳固性练习1.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 2.中国古代农村民居,北方多采用平顶,

7、而南方多采用斜坡建筑,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及 ,对社会习俗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的变迁,具体表现有:1、见面礼:从三跪九叩,跪拜作揖到 , 2、婚礼:清末民初,从父母之命、 之言到反对包办婚姻;婚姻习俗由 ,到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张恋爱自由、 成为一种时尚。3、丧礼:从厚葬到简单、文明葬礼;新中国成立后:由 向 改革。拓展延伸1变化:服饰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装;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居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方面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2原因:

8、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把开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阔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

9、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局部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开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总体上看,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1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

10、,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成认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2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开展方向,并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4、社会生活的变化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的关联1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

11、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3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 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4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开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 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兴旺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第二、三课 交通通信工具进步与群众传媒的更新一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加快,但在 较显著,在 那么缓慢很多;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并行应用。 2表现工程表现人力牵引 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时间自行车传入中

12、国; 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厂,并逐渐成为人常生活中主要的 工具。机械牵引电车1906年, 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 年上海在年开始有了公共汽车运行轮船在 推动下,年中国建成第一艘轮船,并在1872年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蓬勃开展,铁路建设较快开展;1969年 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磁悬浮列车在 商运。飞机 民航事业起步, 覆盖大半个中国。拓展延伸:中国近代交通运事业开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逐渐开始近代化,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开展;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与操纵;地域之间的开展不平衡;2.成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开展;列强为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对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中国各地经济开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开展的不平衡;3.影响:1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开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