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17842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市2022年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参考范文目录1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组织体系2.1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2.2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2.3 地方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2.4 应急协调联动2.5 专家组2.6 应急责任人3应急准备3.1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3.2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整治3.3 制订防御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4情景构建4.1 台风灾害情景4.2 暴雨灾害情景4.3 寒冷灾害情景4.4 干旱灾害情景4.5 高温灾害情景4.6 大雾灾害情景4.7 灰霾灾害情景4.8 道路结冰灾害情景4.9 强对流(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灾害情景

2、4.10(冷空气)大风灾害情景5监测预警5.1 监测预报5.2 预警信息制作5.3 预警信息发布5.4 预警解除6应对任务6.1 响应准备工作6.2 信息报告6.3 响应启动6.4 应急联动6.5 任务分解6.5.1 台风6.5.2 暴雨6.5.3 寒冷6.5.4 干旱6.5.5 高温6.5.6 大雾6.5.7 灰霾6.5.8 道路结冰6.5.9 强对流(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6.5.10(冷空气)大风6.6 现场处置6.7 信息发布6.8 社会动员6.9 应急终止7后期处置7.1 调查评估7.2 制订计划7.3 征用补偿7.4 灾害保险8应急保障8.1 资金保障8.2 物资保障8.3 通信

3、保障8.4 交通保障8.5 技术保障9监督管理9.1 预案演练9.2 宣教培训9.3 责任与奖惩10附则10.1 预案解释10.2 预案管理10.3 实施时间附件1附件21 级预警2 级预警3 级预警4 级预警附件31总则1.1编制目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科学防控,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法治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统一指挥、上下联动、规范协同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减少或者避免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4、共处。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XX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X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XX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办法XX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XX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XX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办法XX省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XX省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XX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

5、适用于影响XX市行政区域的台风、暴雨、寒冷、干旱、高温、大雾、灰霾、道路结冰、强对流(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冷空气)大风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其他灾害及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重大环境事件、工农业生产事件等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1.4工作原则(1)生命至上、预防为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时刻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做到部署在前、预防在前、研判在前、抢险准备在前。以高标准、严要求、实作风做好各项防御准备工作,尽最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2)平战结合、科学高效。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

6、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气象灾害观测、预报、服务精细化水平,提高隐患排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撑能力,全面排查化解气象灾害风险。(3)依法规范、联动有序。科学把握气象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的客观规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各地、各有关单位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合力。(4)属地为主、区域协同。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灾害发生地政府负责本地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完善与气象灾害上游地区、周边市县的联防联动机制。(5)统一领导、全民参与。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动员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广

7、泛参与防灾准备、抢险救援、保险救助、救灾复产等工作,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水平,夯实应急减灾的群众基础。2组织体系2.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市人民政府成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作为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的工作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协同处置气象灾害的次生、衍生灾害的应急工作。总 指 挥:分管市领导。副总指挥:市气象局局长、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成员: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局、XX市生态环境局XX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

8、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林业局、市公路事务中心、市消防救援大队、武警XX支队XX市中队、XX绥江海事处、XX电网有限责任公司XXXX供电局等单位(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各成员单位根据应急响应级别,按照市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2.2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组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进行气象灾害趋势会商,分析研判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和范围,并及

9、时向市指挥部汇报;根据市指挥部决定,启动、变更或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协调成员单位间信息共享,召开年度联席会议、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人员培训,参加、筹划、组织和评估有关的气象灾害事件应急演习;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应急准备措施。2.3地方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2.4应急协调联动在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指挥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与各专项指挥部间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启动发布机制,指挥部成员单位间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机制。2.5专

10、家组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由相关成员单位专家组成,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2.6应急责任人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并定期向指挥部办公室报送本部门(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责任人及其相关信息,责任人有变动时及时更新。应急责任人要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组织调动本部门(单位)按照本预案规定的职责开展应急工作,及时向市指挥部办公室报送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和灾情,共同开展灾后调查,接受相关培训等。建立相应的应急责任人制度,为街道、乡镇及其所辖的社区、行政村指定气象信息员,并做好管理,开展相关培训等。信息员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开展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气象

11、应急处置、气象灾害调查上报、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3应急准备3.1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市气象局会同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全市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机制。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掌握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探索建立风险隐患“一张图”;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识别各类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域,编制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建立精细可用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库。3.2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整治气象、教育、工业与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行业管理部门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做好行业内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督查,对排查出来的气象灾害

12、风险隐患做好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治。3.3制订防御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参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中的防御指引,结合当地情况,制定防御具体措施,主动防范化解气象灾害风险。应急管理、发展和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林业、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卫生健康、广播电视、海事、电力、通信等部门和单位的应当针对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制订本部门的防御措施,指导行业做好防范工作。4情景构建参照XX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XX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构建台风、暴雨、寒冷、干旱、高温、大雾、灰霾、道路结冰、强对流(雷雨大

13、风、冰雹、龙卷风)、(冷空气)大风等10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常见应急情景如下。各地、各有关单位应结合实际,参照构建本地、本系统的应急情景。4.1台风灾害情景(1)基础设施:电力、通信、能源等设施设备或传输线路、管道损毁造成电力、通信、能源等传输中断;地下车库、下沉式隧道等被水淹浸,造成车辆损失,威胁生命安全。(2)交通:道路、城市轨道、铁路等交通受阻,大量乘客滞留,应急救灾物资运输受阻。(3)洪涝和地质灾害:强降水可能造成江河洪水、城乡内涝、山洪暴发,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水上作业:江河、水库、湖泊等水上作业船舶、航行船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造成设施损毁、人员

14、伤亡。(5)生产安全:企业厂房、围墙倒塌,供电变电站、塔吊、龙门吊及其他大型设备等损毁可能引发事故及次生、衍生灾害;大型广告牌、电线塔(杆)等被风吹倒,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6)农林业:农作物、林木倒伏减产甚至绝收,养殖业遭受损失。(7)教育:学校停课,可能影响重要考试;在校或在途师生的安全受到威胁。(8)旅游:旅游景观、旅游设施损毁,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安全受到威胁,造成人员滞留。(9)园林绿化:城乡景观受到破坏,园林树木出现倒伏、断枝,给行人过路车辆、供电线路带来威胁。4.2暴雨灾害情景(1)基础设施:电力、通信等设施设备或传输线路、管道损毁造成电力、通信等传输中断;地下车库、下沉式隧道等被水淹浸,造成车辆损失,威胁生命安全。(2)交通:道路、城市轨道、铁路等交通受阻,大量乘客滞留,应急救灾物资运输受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