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1783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校本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二、开发研究背景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

2、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2、学生现状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

3、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3、我校校情的需要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头市场。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

4、题。因此,开设德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4、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育”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5、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我校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

5、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德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6、丰富的课程资源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各班还制订有学生文明公约。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用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德育的资料来源,为我校该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

6、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我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学校德育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德育的开展,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会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也正是由于开展德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德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

7、学科渗透系列、社会实践系列、自主管理系列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校本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殿堂。三、课程的目标1、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度民族的基本礼节,养成在各种场合经常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2、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5、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四、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六个单元:“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学科渗透系列、社会实践系列、法制教育系列、自主管理系列”。具体见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六大单元,但具体实施

8、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1、“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文明道德”(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孩子。)3、“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4、“社会实践”(进行社区活动,在社会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好孩子。)5、“自主管理”(时刻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约束自己,无论在校、在家、在社会都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6、“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五、课程的实施:我们的初步设想本课程在课改实验年段(一年段)预先开设,再向全校铺开,五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文明礼貌”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

9、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德育”的主题。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后再向社会推进,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交际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德育,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3、课外实践:(1)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

10、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3)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4)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4、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六、适度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

11、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3、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有关社区人员,对校本课程研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七、保障的措施: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

12、,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4、组织的保障。补充说明:一、课程实施效果设想: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教材。2、全面开设德育课程,逐步推向其它年级。3、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声声亲切的问候,感受浓浓的文明景象,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4、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3、由于班级班容大,学生数多,要组织社交体验难度较大。4、师资配置问题:教师手头的事情太多太杂,而他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无法对该课程作出更多的研究,如设专职教师,教师的编制又有限制,而且教师们又担心职称的评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