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177064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安石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王安石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王安石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王安石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王安石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安石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变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安石变法选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知识清单知识梳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背景:(1)北宋中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突出,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2)范仲淹“庆历新政”(1043 年)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主观条件:王安石丰富的地方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 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农

2、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按贫富等级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相应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 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就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均输法:要求发运使依照“徒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2)强兵之法 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十户为一保。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 维持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还实行连坐法,同保

3、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 购。 将兵法:在北方各路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将”成为军队编制的 基本单位。 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3)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专考律令、断案等。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 接为官。 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 挥才干的机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结局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

4、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他们采用各 种办法阻止改革。1085 年,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她执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等反对新法者。在高氏的支持下,司马光等逐步废除了王安石的 全部新法。评价(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2)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 贫积弱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局限: 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4)启示: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

5、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知识经纬要点精析1王安石推行富国之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将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税、均输 等法称之为“富国”之法(1)实质是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2)原因: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的实施,使政府向不服役 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 了政府的收入;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和肥瘠纳税,增加了政 府的田赋收入;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 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之为“富国”之法。2王安石变法最终失

6、败的原因主要原因有:(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第一点是主要原因。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不可避免的遭到大 地主、大官僚的不满和反对。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 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3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

7、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 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 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 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 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典例透析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王荆公(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更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至今日之 祸(指靖康之变)!邵伯温 闻见录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

8、名誉 之社会革命也。梁启超 王荆公请回答:(1)王安石“尽变更祖宗法度”主要为了解决哪些社会问题? (2)邵伯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作用?(3)梁启超为什么肯定王安石变法?你怎样评价其观点?解题思路: 对于第一问“尽变更祖宗法度”即解决的社会问题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形势即可作答; 对于第二问涉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变法的历史作用。对于第三问,要结合梁 启超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政治思想认识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参考答案:(1)“三冗”与积贫积弱。(2)不正确。完全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对于

9、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军队战斗力、克服“三冗” 与积贫积弱现象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3)为维新变法服务。充分肯定是正确的,但过于拔高变法又不符合历史实际。学术界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争论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900 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编 发的论著汗牛充栋。仅以20 世纪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评议王安石的传记、变法史 实的撰述达 90 余种,论文约千余篇,而这些论著又是毁誉、褒扬,莫衷一是。著名历史学 家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就说:“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迷 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 异端,而资产阶级

10、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 人物。”20 世纪50-70 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 革家。”进入 80 年代后“抑王(王安石)扬马(司马光)”的观点又流行一时。宋代的中央官制 宋朝的政治机构,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分列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相互平行, 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另设御史台等机构。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后,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宰相一一宋沿唐制,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尚书、门下列于外朝,中书设于禁中, 称政事堂。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有二人即分日掌印。宋初 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

11、人为相。964 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作宰相。 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作副相,称参知政事,此后成为定制。枢密使一一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唐末,枢密使专权,造 成祸乱。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 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 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 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三司使一一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 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

12、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 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 任甚重。全国统一后,宋太宗甚至曾亲自裁处。审刑院一一宋太祖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宋太宗时,又在禁中设置审刑院。各地 上奏案件,先由大理寺断复,再报审刑院详议成文,上奏皇帝。审刑院不归宰相统领,直属 于皇帝。学士院一一学士院设翰林学士若干人,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包括宰相的任命、对外 的国书等。翰林学士还侍从皇帝“备顾问”,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策。御史台一一宋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初无专官,由其他官员兼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宋太宗时,又任命专职的监察 御史(察院),考课朝廷官员得失。官员遭到御史官弹劾,就要贬调。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官”是一种等级待遇,供定薪之用,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虚衔,如学士、待制等,不是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握有实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