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817664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题高考仿真检测五 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高考仿真检测(五)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的确立,也使两汉家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专长一艺之后,在授徒讲论的同时,亦受学术家传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如后汉书伏湛传:“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这种传家世袭的学业就是家学。家学是两汉经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粗略

2、统计,在两汉明确有家学情况而且颇有名望和影响的经学世家约有百家之多。他们或者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家业不断,如孔氏之学;或者宗族内相承以传其学,如大、小夏侯之学;或者如睢孟授业其姐的儿子颜安乐以传其学。从而为两汉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家学一直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作用。家学首先影响汉代统治阶级的教育。家学中因传经学而至仕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累世儒官,其中又有不少担任帝师或者太子太傅。他们或亲自执讲,或开办学校,在其倡导下,兴学重教也成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汉代隆儒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元帝“柔仁好儒”,即位之后又制诏御史:“国之

3、将兴,尊师而重傅”;明帝曾“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搢绅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通过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两汉政治和学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家学本身的发展。作为官学的补充,家学是私学的特殊力量。汉武帝时兴太学,此后官学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私学并未因此停顿,反而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私人讲学的事例不胜枚举,读书人学成即授徒相当普遍。家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他们或开门授讲,或声称著闻、学者争相归之,或隐居教授,所授学生常常数百人至千人,著录弟子多至千人乃至万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地方官学由于政治、

4、经济及战乱的影响,时有停置。但是治学的儒者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在战乱中也传业不息,讲学不辍。这种家学传统,在促进经学广泛传播时,也使家族的学术得以保存并固定下来。家学所传习的内容很宽泛,并不仅限于经学范畴。自然科学也是家学所传习的重要内容,涉及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广泛领域。如刘歆继承父业,从小对数术、方技无所不究;世明律法的颍川郭氏则更为引人注目,据载,郭氏自弘以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为官者甚众。正是因为有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良好传统,所以在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的家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有删改)1下列

5、关于两汉家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家学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发展与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有直接关系。B家学是一种家传之学,从后汉书伏湛传中的记载来看,它是传家世袭的学业。C家学作为官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文化的传承、家族子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D家学传习的内容除了经学的范畴之外,还涉及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广泛领域。解析:选A原文说: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的确立,也使两汉家学得以蓬勃发展。可以看出,“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是两汉家学发展的原因,直接原因是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和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

6、度的确立。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汉代,一些世代传经、地位显赫的经学世家,常常形成累世儒官,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就会成为当世国家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B在汉代重视儒学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汉元帝执政后,曾下令朝野要尊崇儒家文化;汉明帝曾亲自对儒生讲经论道,前来听讲的人以亿万计。C汉代治学的儒者,在因战乱等官学停置时,仍然不辍讲学、传业,这些一心向儒的儒者,对维系两汉经学的发展和教育的延续起着独特的作用。D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传统,使得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这就为魏晋世族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选B“尊崇儒家文化”错,偷换概

7、念,文中说的是“尊师而重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学中多有为帝王师者,他们传习的内容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由此也促进了家学本身和两汉教育文化的发展。B汉代的家学传统,常常与“世官”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深受家学传统影响的经学家们,无可避免地完全为封建帝王服务。C两汉时期的家学较为开放,学者们不仅重视对家族内子孙的传授,形成家业,而且也对家族之外的好学者开门授讲,传习文化。D私学在两汉时期之所以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官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家学中一些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有很大关系。解析:选B“无可避免地完全为封建帝王服务”说法过于绝对。二、古代诗文

8、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也。弼幼聪敏,家贫无书,年十二,寄郡学受业。讲授之际,师每奇之。同郡甄琛为定州长史,简试诸生,见而策问,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大为琛所叹异。延昌中,以军功起家。弼长于笔札,每为时辈所推。孝昌初,除光州曲城令。为政清静,务尽仁恕,词讼止息,远近称之。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亡叛,朝廷患之。乃令兵人所戎具,道别车载;又令县令自送军所。时光州发兵,弼送所部达北海郡,州兵一时散亡,唯弼所送不动。元象初,高祖又引弼典掌机密,甚见信待。或有造次不及书教,直付空纸,即令宣读。相府法曹辛子炎谘事,云须取署,

9、子炎读“署”为“树”。高祖大怒曰:“小人都不知避人家讳!”杖之于前。弼进曰:“礼,二名不偏讳注,孔子言征不言在,言在不言征。子炎之罪,理或可恕。”高祖骂之曰:“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叱令出去。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弼性质直,前在霸朝,多所匡正。及显祖作相,致位僚首,初闻揖让之议,犹有谏言。显祖尝问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乃于众前面折云:“黄门在帝左右,何得闻善不惊,唯好减削抑挫!”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十年夏,上

10、因饮酒,积其愆失,遂遣就州斩之,时年六十九。既而悔之,驿追不及。(选自北齐书杜弼传,有删改)注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通。这句话出自礼记,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讳其中的一个字。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解闲明,应答如响响:回声B乃令兵人所戎具,道别车载 :携带C眼看人瞋,乃复牵经引礼 瞋:生气D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 下:轻视解析:选D下:处于下。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B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

11、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C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D弼行十步许/呼还子炎/亦蒙释宥/世子在京闻之/语杨愔曰/王左右赖有此人/方正庶天下皆蒙其利/岂独吾家也解析:选C作答本题,可从比较各选项差异处入手,结合上下文语意,进行语法分析,确定对错。如根据文意,是“呼”杜弼“还”,所以必须在“呼还”后断开;“方正”是修饰“此人” 的,两者之间不能断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杜弼聪颖好学,表现不俗。少年时寄住于郡学受教,老师常常惊异于他的

12、表现;面对同郡定州长史甄琛的提问,杜弼应答迅速,甄琛大为赞叹诧异。B杜弼为政清静,深得民心。他任光州曲城县令时,施政廉洁清明,做事尽力仁爱宽恕,告状的人没有了,他赢得了远近人的称赞。C杜弼长于笔札,很受器重。被高祖选拔掌管机密时,高祖有时事出匆忙,来不及口授书写命令,就直接给他空白纸,让他立即宣读。D杜弼质朴刚正,敢于直言。他曾引用礼经为辛子炎说情,触怒了高祖;后因饮酒,以多罪积累被显祖下令直接斩杀于任职所在地。解析:选D“后因饮酒”错,原文是指显祖因饮酒而想起杜弼的许多不是,下令追杀杜弼,不是指杜弼饮酒。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天下多难,盗贼充斥,征召兵役,途多

13、亡叛,朝廷患之。(5分)译文: _(2)德政深以为恨,数言其短。显祖内衔之。弼恃旧仍有公事陈请。(5分)译文:_答案:(1)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上大多数都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得分点:“途”“亡叛”“患”各1分,句意2分)(2)高德政非常仇恨此事,多次说他的短处。显祖内心怨恨他。杜弼依仗是老臣仍然有公事陈述理由以请求。(得分点:“短”“衔”“旧”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杜弼从小聪明敏捷,家中贫穷买不起书,十二岁那年寄住在郡中的学校内读书。讲课之余,老师对他常常感到惊奇。同郡人甄琛任定州长史,铨叙考试学生,当面提问,杜弼解释得既熟练

14、又明白,应答如响之回声,甄琛十分惊叹诧异。延昌年间,因立军功起家。杜弼长于写作,常被当时的同辈人所推崇。孝昌初年,任光州曲城令。他做官清白公正,竭力仁爱宽厚,告状的人没有了,远近都称颂他。当时天下多难,到处有盗贼,招兵服役,(兵士)在路上大多数都逃亡叛乱,朝廷忧虑这件事。于是命令士兵随身携带的武器,在道路上另外用车装载;又令县令亲自送到军队驻地。当时光州派遣新兵,杜弼押送的新兵到北海郡,其他州兵一时逃散,只有杜弼所押送的兵没有乱。元象初年,高祖又征引杜弼掌管机密,很受信任器重。有时事出匆忙来不及写命令,就直接给他空白纸,让他立即宣读。相府法曹辛子炎咨询事情,说需取署,他把“署”字读成了“树”。高祖大怒说:“小人都不知避人家的忌讳!”当下用杖打他。杜弼进言说:“礼,二名不偏讳,孔子说征不说在,说在不说征。辛子炎的罪过,按理可以饶恕。”高祖骂他说:“明明知道我在发怒,还引用礼。”大声命令杜弼出去。他才走十步左右,高祖又将他喊回来,辛子炎也被宽宥。世子在京听到这件事,对杨愔说:“父王的身边幸好有这个正直的人,差不多天下都受他的好处,哪里只有我家啊。”杜弼性格质朴刚正,从前在高氏府中,有许多扶正。到了显祖做相,官位为群僚之首,开始听说禅让的议论,还有规劝的话。显祖曾问杜弼说:“治理国家应当用怎样的人?”杜弼回答说:“鲜卑是驾车马的人,应当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