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效率测算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17219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级效率测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级效率测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级效率测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分级效率测算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分级效率测算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级效率测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级效率测算(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返砂比可利用对分级机给矿(即磨矿机排矿)和产物(即溢流和 返砂)的筛析结果来计算。公式如下:S二b-a)/(a-c)X100%式中:a给矿中毫米粒级含量c返砂中毫米粒级含量b溢流中毫米粒级含量例如:筛析结果a=28%; c=20%; b=60%,则返砂比为:S= (60-28)/ (28-20) X 100%=400%如果磨矿机原给矿量30吨/时,则返砂量为30 X 4=120吨/时。在磨矿分级过程中经常会提到返砂、返砂比等一些相关词语,并 在很多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这些量的变化,那么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 思,又有着怎样的意义那以下是方大为你的解答:在球磨机和分级机 成闭路工作时,球磨机排料经分级机

2、和分级后,返回到球磨机再磨到 粗粒产物叫做返砂,返砂的质量与球磨机原给矿质量之比的百分率称 为返砂比。返砂比控制在300500之间时分级效果最好。返砂比的大 小与分级机给矿、溢流和返砂的筛析结果有关,它们之间有着以下关 系:上式中s表示返砂比,a表示给矿中粒级含量,b表示溢流中 粒级含量,c表示返砂中粒级含量。在选矿厂中,分级效果好坏用分级效率来评价。分级效率就是物 料经过分级后,得到的溢流产品中细粒级的量与给入分级机的物料中 细粒级(同级别)含量的百分数。分级效率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L分级虽效率Ez寮分级质如率巫xWO%g =_切炉丸 t(/-e)joo -a)式中a、队0分别表示分级机的给

3、矿、溢流、返砂中某一级别重量百分数,%。当原料中细粒级的含量不大时,可用量效率公式计算;当原料中细粒级含量很大时,则用质效率公式计算。在实际生产中大都用质效率计算分级效率。分级效率(efficie ncy of classificatio n)评价某一分级过程或分级设备对某一窄粒级物料进行粒度分离后,该指定粒 级在分级产品中(例如粗粒级在沉砂中,细粒级在溢流中)富集程度的指标。由于 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速度不仅与其粒度大小有关,且受颗粒的密度、形状等因素 的影响,因此分级时颗粒不能严格按尺寸大小分离,并有“短路”现象;这样一来, 溢流和沉砂中将产生粗、细颗粒相互混杂现象,由此出现了评价分级效率的

4、不同 指标和方法。分级效率指标常用者有:分级量效率;分级质效率;分级总效率; 分级修正效率以及修正效率的粒度值以相对粒度表示的分级折算效率等。(1)分级量效率是某指定粒级在分级溢流或沉砂中的回收率。图1示出了闭路磨矿分级流程及各产品的指标。图中Qj(i = 1,2,,4)为各粒级产品的质量;a F-X、a c-x、a h-x分别为-x粒级在分级给料、溢流及沉砂中的含量(小数)。由定义 可得出-x粒级在溢流中的分级量效率 c-x (小数)为=薯工式(1)可转换成住一玄=同理可得出+X粗粒级在沉砂中的分级量效率 h+x (小数),即(2)分级质效率。由于分级产品中粗、细颗粒相互混杂,因此评价分级产

5、品质 量时应考虑粒级混杂程度。以粗粒级(+x)和细粒缎(-X)在沉砂中回收率之差,或细 粒级(-x)和粗粒级(+x)在溢流中回收率之差表示分级质效率E质 由此得:即无论按沉砂或按溢流计算分级质效率是相等的以E质表示。由此可知 分级质效率较分级量效率更能确切反映分级工作状况。利用上述关系可以推导出分级质效率E质的不同数学表达式其中最常用者 为式中相应各产品中一-z粒级的含量为小数,E质也为小数。(3)分级总效率为分级溢流量效率Ec - X和沉砂量效率e h+x之和,即E 总=ec - x + eh+x分级总效率综合反映粗、细粒级物料分别在沉砂和溢流中富集的总情况,因此它更能确切反映分级机工作状况

6、。(4)分级修正效率是指分级沉砂中粗粒级量效率减去未经分级而短路”进入 其中的原料量所得的效率。通常固体颗粒在流体中按沉降规律进行分级时,分级 产物的实际量效率曲线不经过坐标原点(见图2中a、b曲线),这主要是由于沉砂 和溢流中混入未经分级的给料所造成。如果分别从溢流和沉砂中扣除此未经分级 的量,则绘制的分级效率曲线将通过坐标原点,此称修正效率曲线(图2中c曲线)。 分级产品的实际量效率扣除未经分级的原料量而描述的分级指标称为分级修正 效率或校正效率。分级修正效率Ecr的数学表达式为:肌=严二y1加一力式中h+x为底流中按+x粒级计的回收率(实际量效率,小数);y1,y2分别 为底流和溢流中混

7、入的未经分级的原料的回收率(小数)。通常y2=i% - 3%,可 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式(7)可简化为耳=节二必13分离粒度指某一窄粒级物料在分级过程中趋于溢流和底流中的几率相同的该物料粒度值;即效率曲线上与分级效率等于50%(或0. 5)相对应的 粒度值。对于分级量效率其分离粒度以d50表示,又称表观分离粒度”;对于修 正分级效率其分离粒度以d 50(c)表示,又称修正分离粒度”。通常d5050(c)分级短路现象颗粒在流体中进行分级时部分给料未经分级而直接进入分级产品中的现象。所以产生“短路”,主要是当颗粒在流体中按沉降规律分级时, 由于颗粒密度、形状的差异对粒度分级的干扰,以及分级设备本身的

8、缺陷,而产 生部分给料未经分级而混入产品中。通常溢流中短路量较少,底流中短路量较多, 特别是对含有密度大的物料的分级更是如此。短路系数指分级量效率曲线与纵坐标的截距值(图2a),即式(8)中的y1值。理论上可以认为分级底流(沉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经分级作用后进入 沉砂的,此称“分级底流”,另一部分为未经分级作用而进入沉砂的,此称“短路 底流”。因此真正经过分级进入底流的某粒级的量q i ,应等于底流中该粒级的1分底总量qi-总底减去该粒级的短路底流量q卜短底即qi分底=qi-总底-qi-短底分底由此而引入“分级给料”的概念;所谓“分级给料”是指分级给料中真正被分级的量qi-分给它等于分级

9、机给料量qi-F减去短路底流量qi-短底即q卜分给qi-F - qi-短底(10)由此得分级修正效率的物理意义为:Ecr=qi分底/ qi-分给分底(11)短路底流量q i与分级过程中水量在分级产品中的分布有关。一般说来,底1分底流中进入的水量愈多,其细粒级含量愈高,短路底流量愈大,分级效率愈低,即上式中比值角称为短路系数。式中WF、WC分别为分级给料和溢流中的水量。(13)由式(12)可得:q卜短底=Rf q i-F由式(9)、式(10)、式(11)及(13)诸式可得分级修正效率的另一数学表达式,即比较式(8)及式(14),可以看出短路系数值Rf与量效率曲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值y1相当。图3示

10、出了实际量效率、修正效率、短路系数之间的关系。分级折算效率修正效率的粒度值di以相对粒度即以d/ d(5o)c表示的分级效率。以相对粒度值绘制的曲线称为折算效率曲线(图2d)。由于折算效 率曲线的纵坐标(效率值,小数)、横坐标(以d/ d (50)c表示)均为无因次量,故其应 用更方便。经许多人研究发现不同分级条件下所得的折算效率曲线均呈“S”形。 利用这种规律如能得出折算效率的数学表达式,则就可进行分级设备结构参数及 操作参数的设计、模拟计算及优化。对折算效率曲线的数学表达式许多人进行过研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数学 式,其共同特点是如何更精确、简便地描述“S”形曲线;下边简介其主要者。1955

11、年岳晓卡(N. Yoshioka)和霍塔给出的折算效率E RED公式为上式为单参数(dj模型,应用范围有很大局限性。1965年林奇(A. J. Lyn ch)推导出的经验公式为exp业1exp-H-expM 2式中a为折算效率曲线中的陡度参数,其值介于2. 5与4. 5之间;a3时分级精确,a4时分级很精确。式(16)的精度较高,缺点 是该式为超越方程不易求代数解,可用计算机求a的近似值。1971年普立特(LR. Plitt)提出用下式描述分级折算效率:= exp 0. 6!)311 I(17)L4圧即i式中m为参数。式(17)很易线性化;将该式线性化以后利用回归分析技术很易求得参数m值。此外

12、,普立特提出了参数m与旋流器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式中s hV为给料矿浆体积在底流的分布率(即体积回收率)(小数);dc为溢流 管下端内径尺寸,cm; H为溢流管下端插入口至沉砂口的距离,cm; Qv为旋流 器给料的体积流率,L/min。式(15)式(18)等4个折算效率计算公式着重考虑了修正分离粒度d(50)c。进 一步研究发现S”形曲线还应包括d (或d 25 )及 d (或d 75 )值,它们分别为修正 效率曲线上与修正效率Ecr = 0. 25和0. 75相对应的粒度值。为此提出了S”形曲线的“陡度指数”的概念,即SI = d / d(19)陡度指数SI的值介于01. 0之间;SI值愈大,效率曲线愈陡,分级愈精确。大多数工业用旋流器的SI值介于0. 30. 6之间。勒基(P. T. Luckie)和奥斯汀(L,G. Austin)提出的考虑陡度指数SI时计算折算效率的经验公式为1982年罗杰斯(R. S. C. Rogers)提出了计算折算效率的半经验公式:式中a为陡度参数。同时,罗杰斯提出陡度参数a与陡度指数SI之间的关系为(22)中国陈炳辰教授及其研究生曾对式(16)式(22)诸计算折算效率的公式,在不同分级条件下进行过试验验证,发现式(16)、式(20)和式(21)更接近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