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17141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国内市场的放开, 国际运输行业也得 到了发展,在贸易收支上仍体现出逆差。文章针对我国货运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国际服务贸易; 国际运输 加入WTO之后, 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贸易总额常年顺差, 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达到 1. 4万亿美元, 稳居全球第三位,贸易顺差继续加大,达到1019亿美元。虽然总体的对外贸易额是继续着顺差的局面,但在对外服务贸易领域却保持着逆差。入世后,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也发展很快, 其中支柱项目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如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 服务贸易额持续长,但仍存

2、在着逆差,而犹以运输业的逆差额为最, 2005年达到130亿美元。 1 我国国际货运业的现状 入世以来,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很快,货物贸易的发展刺激着与之相关的承载运输行业的发展。我国 的国际运输业这几年虽然每年的总额均有增长,但仍是服务贸易逆差项目影响最大的一项。 项目收入收 入同比增长支出支 出同比增长收支总额总额同比增长服务贸易总体情况744 19% 838 16%158218%逆差94逆差比上年减少3%运输15428%28416%43822%逆差130逆差增长4%运输154旅游29314%21814%51114%顺差75顺差增长14%旅游293保险644%7218%7831%逆差67逆差

3、增长16%保险6专有权利使用2 - 33%53 18%54 - 7. 5%逆差52逆差增长5221%电影音像 1.322%5318%54逆差-7.5%逆差0.2逆差下降85%建筑服务2677%1621%4249%顺差10顺差增长654%建筑服务26其它商务服务1696%9411%263顺差8.5%顺差75与上年持平(注:同比是与2004年相应项的贸易额作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 2005年我国的国际运输业收支额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27. 7%, 是服务贸易的三大支柱项之一。虽然运输业收支逆差的增长比率不是最大的,但是从实际实现金额来看却是所有项中最大的, 运输的收入虽比去年增长较快,但实现的贸

4、易额仍远远少于支出的贸易额。 除了以上所示的贸易额上的逆差外, 我国国际运输业的现状是: 1.1 国际运输业企业多是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货运业多为国有大型的企业,在海运方面主要是COSCO, 即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和CH INA SHIPPING即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两家,而且到现在也主要是这两家在支撑着我国海洋货运业; 在空运上, 我国的几家大型的航空公司既经营客运也兼营货运;铁路运输也为国有铁路局所垄断;公路运输倒是呈现出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但从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输方式选择上统计,运用最广泛的是海洋运输。目前,海运量在国际货物运输总量中占90%以上

5、。而我国的两家主营海运的企业与国际上有名的船队相比,在运载力和港口服务上均存在着差距。 12 与国际货运业相配套的企业发展势头较好, 如集装箱制造业。我国集装箱制造业自1980年以来,已创造了3个世界第一:集装箱生产能力世界第一; 集装箱种类和规格世界第一; 集装箱产销量世界第一。目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货物出口国,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 11年以30%的速度增长, 中国在世界集装箱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为我国国际货运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1.3 我国的国土有一半靠海, 有许多天然的良港。除此外, 我国也在陆续进行港口建设。2005年全年港口完成吞吐量49. 1亿吨, 比上年

6、增长 17. 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80万标准箱,增长 23% 。2005年沿海港口建设完成投资1313亿元,新扩建泊位 129个,新增港口吞吐能力 1. 9亿吨。至年底,全国有 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但港口的吞吐能力仍显不足,沿海港口总能力缺口达五亿吨。 2 影响我国国际货运业的原因 2.1长期以来,重制造,轻服务的政策导向在客观上造成服务贸易发展相对缓慢,这就制约了我国国际货运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中国采取了首先鼓励发展国内制造业和积极推动货物贸易出口相结合的政策。

7、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制造业加快向中国转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货物贸易企业和服务贸易企业的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均衡,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于货物贸易,并且长期处于逆差状况。同时, 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被少数大企业垄断, 市场竞争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含货物和服务)比重的 10%, 较上年略有下降。因此, 要促进国际货运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政府要改变以往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扶持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国国际货运业的发展。 2.2 国际货运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管理不够完善。 受开放

8、程度和市场化程度的制约, 中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其中国际货运业的法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不完善。近年来, 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 颁布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立法尚未形成体系, 已颁布的一些有关国际货运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另外, 中国对外服务贸易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这种管理体制在一段时间里对服务贸易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目前协调的任务更加繁重。 2.3 我国国际运输业在经营方式及港口服务等方面明显弱于国外企业,与运输服务相配套的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的应用能力明显弱于国外企业,为此在争取客源上失去了很多机会。 2.4 从外部来看, 国外的运输业

9、总体实力及经营方式更具竞争力,他们的港口配套设施和服务实现了国际化, 操作更加规范、有序。在许多国际主要港口的服务上, 国外的企业因为长年的经营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同时,各国对运输业的法规制定确实存在着差别,这也为我国货运业进入他们的市场造成了难度。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 还有一些政治上的因素, 如国别歧视, 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 等都成为我国货运业进入国际市场、加速货运业发展的障碍。以下是我对福建省的二十家货运企业所作的调查问 卷的结果。 序号原因相关1我国货运业的经营方式及港口服务弱202193国外运输业总体实力经营方式更具竞争力184各国对国际货运的法规壁垒135我国政策不完善136国

10、别歧视等政治原因67其他原因6在调查问卷中,我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进行,在回答影响我国货运业发展原因中,二十家企业均认为我 国货运业本身的经营方式及服务跟不上国际要求是最主要的, 港口相配套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有十九家企业认可, 国外运输业总体实力及经营方式更具竞争力有十八家企业认可。(其它的认可程度, 可以见列表。) 3 对策分析 3.1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货运服务领域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如福建省自CIPA后,因为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 物流业的发展较快,特别是香港资深货运企业的加入和投资, 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效应的国际货运市场。但在法规方面, 政府仍需加快步伐, 尽快完善

11、一套与国际货运相配套的货运服务领域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3.2 规范行业操作, 提升港口服务质量。这主要是体现在货运管理方面。汲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行业操作效率,加强港口服务项目的管理,规范服务操作和服务人员的执业标准, 以国际化港口服务的准则来要求和评判行业服务行为。 3.3 加强货运业配套信息技术的投入, 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信息技术的运用是现代物流极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IT提供了对物流中大量的、多变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功能, 它大大提高了信息反应速度, 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和客户服务的水平。从

12、而也就推动了我国货运行业的标准化操作,提高了运作的效率。 3.4加强与国外货运业的合作,将对方先入为主的市场资源纳为已用。目前,我国货运业的市场潜力很大,不论是港口吞吐量,还是与国际货运相配套的集装箱业的发展,都呈现可喜的势头,因此国外许多货运业都看好中国的市场,我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合作的机会, 提高自己的港口认可度,从而提升自己的揽货能力。 4 我国货运服务贸易发展形势展望 十一五 规划明确指出: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伴随中国贸易领域开放的不断扩大, 预计2006年,运输收支均会继续增长,但在短期内还暂时不能实现很大的逆转。随着我国政府支持和法规等相关措施的不断完善,预计在十年内, 我国的国际货运业的收支能够实现持平。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物流学M.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6. 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M.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 3宋宏.存货管理新思维-从 OQ到JIT J.物流技术, 1996(6). 4丁俊发.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 J.物流技术, 1998(1). 参考网站: 中国商务部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网, 中国对外贸易合作部网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