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16879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马说练习新人教版 23马说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相马(xin) 骈死(pin)B粟(l) 槽枥(col)C食马者(sh) 执策(c)D才美不外见(jin) 邪(y)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一食或尽粟一石_(2)食之不能尽其材_(3)执策而临之_(4)策之不以其道_(5)其真无马邪_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2、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填空。(1)韩愈,字_,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_代著名_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_、_、_、_、_、_、_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_。(3)文中韩愈说明“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赤壁之战,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面的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每句不少于7个字)有_方

3、显_;无_岂有_。8根据上联意思,写出下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_(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10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11表明

4、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是哪句话?12第二段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13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14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1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但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 答题技法详见听课手册P80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甲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5、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 千里之马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 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捐:白费。16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策之不以其道_(2)反以报君

6、_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19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1解析 AB项,“粟”应读“s”;C项,“食”应读“s”;D项,“见”应读“xin”。2解析 CC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A项,第一个“能”是名词,才能;第二个“能”是动词,能够。B项,第一个“策”是动词,用马鞭驱赶;第二个“策”是名词,马鞭。D项,第一个“食”同“饲”,喂;第二个“食”是动词,吃。3(1)有时。(2)才能,才干。(3)面对。(4)正确的方法。(5)表示诘问,岂、难道。4解析 CA

7、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解析 C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6(1)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示例: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8示例:有志可成万里驹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10一食或尽粟一石。1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3其真不知马也。14伯

8、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15示例: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16(1)pin(2)s17解析 注意词类活用及通假现象。答案 (1)用马鞭驱赶。(2)同“返”,返回。18(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能识别千里马吧!(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19解析 通过对比总结两匹“千里马”的不同命运。答案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脱颖而出。(意思接近即可)参考译文乙 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有买到。宫里一个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对国君说:“请(让我为您)寻求千里马。”国君就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找到了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了五百金,将死马的头买下,回宫向国君复命。国君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白费五百金呢?”那人回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这消息传开,)天下人都会相信您是真心真意求取良马的国君,千里马很快就会献来了。”于是不出一年,就买到了三匹千里马。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