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816494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巩固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提高)撰稿:熊亚军 审稿:于洋【巩固练习】一、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色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C大理石上滴加稀盐酸,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 碱类物质一定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B. 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 酸雨就是指呈酸性的雨水 D. pH0的溶液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呈中性3.下列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是否发生反应的是( )A

2、. 大理石和稀盐酸 B. 石灰水和稀盐酸 C. 铁锈和稀硫酸 D. 镁和稀硫酸4.下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后溶液的pH大于7B.反应前的溶液均可导电,反应后的溶液不导电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D.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5.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相互混合所得溶液的pH是( )A.等于7 B.大于7 C.小于7 D.无法判断6.下列物质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pH 7的是( )A. Ca(OH)2 B. NaOH C. SO3 D. CaO7.下列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纯碱和稀

3、盐酸混合后发生中和反应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工厂废水中含有的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D中和反应的发生必须借助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8.一些国家正在使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这样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改良碱性土壤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C.改良酸性土壤 D.提高农作物产量二、填空题9.盐酸中的溶剂是 ;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会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浓硫酸、烧碱都有强烈的 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腐蚀 水(或H2O) 增推荐精选10.下图以横坐标表示加入物质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pH变化。试分析哪个图像与哪项实验可能相对应? (1)向稀硫酸中逐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

4、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 。(3)向水中不断通二氧化碳 。(4)向水中加熟石灰 。11.洗涤剂(如肥皂、洗衣粉等)是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大多显碱性。小红取了少量用来吹泡泡的肥皂水,用pH试纸测试的结果是pH_7(填写“”“”“”),若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无色酚酞试液(化学式C20H14O4)试液,肥皂水呈_色。酚酞是由_种元素组成,酚酞分子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是_。12.某镇有座硫酸厂,设备简陋,技术陈旧,该厂每天排放大量含SO2的废气和含H2SO4的酸性废水。当地的其他工厂和居民均用煤炭作燃料。只要下雨就下酸雨,对该镇环境造成极大破坏。(1)分析该镇下酸雨的原因:_。(2)举一例

5、说明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_。(3)该镇某中学环保小组提出了治理酸雨的下列措施,你认为其中不妥的是_。 A将硫酸厂搬离该镇 B建议环保部门限令整改 C将硫酸厂排出的废气中的SO2处理后排放 D工厂和居民改用较清洁的燃料(4)可用熟石灰来处理硫酸厂排出的酸性废水,处理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5)浓硫酸弄到手上后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涂上碳酸氢钠。若是稀硫酸弄到手上,_(填“需要”或“不需要”)这样做,理由是_。13.“生活无大事,处处有化学”,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夏季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液可缓解痛苦人的体液为弱碱性,多吃碱性食物有益健康胃酸过多的人,可饮用苏打水保健家庭煤气泄露,立即开油烟机排气推荐

6、精选以上做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列举一错误做法并说明理由 。14. 将下列物质长期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的是 。A氧化钙 B氢氧化钠 C浓盐酸 D浓硝酸三、计算题15.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98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恰好反应。计算:(1)这些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的质量分数。【答案与解析】1.【答案】C【解析】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滴加盐酸,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无色,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红色的火焰、白雾,故B选项说法错误。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

7、碳,在大理石上滴加稀盐酸,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故D选项说法错误。2.【答案】B【解析】碱溶液(实质是溶液中的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但不溶性的碱类物质(如氢氧化铜等)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A错。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产物也是盐和水,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故B正确。正常的雨水中由于溶解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而显弱酸性,酸雨是指 pH小于 5.6的雨水,故 C错。pH0的溶液为强酸性,中性溶液的pH7,故D也不正确。 3.【答案】B【解析】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反应不需要加指示剂帮助判断。A选项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8、有气泡产生,不需加入指示剂;铁锈与稀硫酸反应,铁锈溶于酸中生成棕黄色溶液,故也不需加入指示剂;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也不需加入指示剂;B选项石灰水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水无明显现象,故需加入指示剂。4.【答案】D 【解析】在中和反应前后,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保持不变。5.【答案】C【解析】由NaOH+HClNaCl+H2O方程式可得NaOH与HCl的质量比为40:36.5;故相同质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相互混合后反应HCl有剩余,故反应后溶液显酸性,酸性溶液的pH小于7。推荐精选6.【答案】C 【解析】SO3+H2OH2SO4 ,硫酸为酸性物质pH小于7。7.【答案】C【解析】A、纯

9、碱(是盐不是碱)和稀盐酸反应,反应物不是酸和碱,且生成物也不仅仅是盐和水,还生成了二氧化碳;故A错误。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未必是中和反应,因为反应物可以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如CuO+2HCl=CuCl2+H2O;故B错误。 C、熟石灰是碱,可以用来中和含有硫酸的废水;故C正确。D、中和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来进行判断,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难溶性且有颜色的碱和酸反应就不需要借助指示剂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否,可通过观察该固体是否与酸反应逐渐消失进行判断;故D错误。8.【答案】C【解析】改良酸性土壤应用碱性物

10、质,碳酸水显酸性,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9.【答案】水(或H2O) 增大 腐蚀【解析】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盐酸中的溶剂是水;溶液的pH7显酸性,溶液的pH=7显中性,溶液的pH7显碱性,所以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会逐渐增大;浓硫酸、烧碱都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10.【答案】(1)C (2)D (3)A (4)B 【解析】(1)原硫酸溶液呈酸性,pH7,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曲线与pH7的虚线相交;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pH7,溶液呈碱性,pH逐渐增大。故选C。 (2)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7,逐滴加水稀释,溶液逐渐接

11、近中性,pH接近7。故选D。 (3)纯水的pH7,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溶液呈酸性,溶液的pH7,随着二氧化碳的不断通入,pH逐渐减小,溶液呈饱和状态后,pH保持恒定。故选A。 (4)水呈中性,逐渐加入熟石灰,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pH7,所以pH逐渐增大,溶液饱和后,pH保持恒定。故选B。11.【答案】 红 三 5:1 12.【答案与解析】 (1)排放二氧化硫废气、用煤作燃料(2)酸化土壤、腐蚀、破坏森林植物、腐蚀建筑物(答出一点即可) (3)A (4)Ca(OH)2+ H2SO4= CaSO4+2H2 O(5)需要 稀硫酸中的水蒸发后会变成浓硫酸 13.推荐精选【答

12、案】 生了霉斑的地瓜洗干净、煮熟后可以食用 生了霉斑的地瓜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高温不易分解【解析】夏季蚊虫叮咬后,涂抹肥皂液可缓解痛苦,运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做法正确;人的体液为弱碱性,多吃碱性食物有益健康,做法正确;胃酸过多的人,可饮用苏打水保健,苏打水中的碳酸钠和胃液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做法正确;家庭煤气泄露,不能立即开油烟机排气,防止出现电火花发生爆炸,做法不正确。14.【答案】AB【解析】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吸水等导致其质量增加;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易吸水发生潮解,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导致其质量增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减少;浓硝酸易挥发,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减少。15.【答案】(1)16g (2)24.9%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