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教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163009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捕蛇者说》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捕蛇者说》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捕蛇者说》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捕蛇者说》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捕蛇者说》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捕蛇者说》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捕蛇者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毒、赋、食”等文言实词的意义。2、初步体会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预习提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啮(ni)人 得而腊(x)之 挛踠(lun) 顿踣(b) 悍(hn)吏 恂恂(xn)而起 谨食(s)之 孰(sh)知 以俟(s)夫观人风者2、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1)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关于“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

2、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20岁起步入仕途,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但后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10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7岁。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较有成就的是永州八记。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

3、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曾经繁盛但已经衰落的唐朝,此时,我们面对一个这样的景况: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这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缴税方式:用捕捉的毒蛇抵税,捕蛇要冒生命危险,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你会作怎样的选择?(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就具体地叙述了永州人民的选择。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板书课题、作者)活动1: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出处、及相关资料。(组内交流后,推

4、荐一生全班交流)(2)给加点字注音殚(dn)其地之出 今吾嗣(s)为之十二年 当(dng)其租入 隳(hu)突乎南北 几(j)死者数矣 而乡邻之生日蹙(c)(组长负责检测,将本组出错较多的题目和答案对照一下,各组员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场记忆并互相口头检测。)活动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在不会读的字词或不会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在组长的组织下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小组间相互解决。同时有些地方教师可以示范。组员间相互评点,纠正错误。)(2)了解课文大意。(尽量字字落实)(自己对照文下注释,并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的大概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组内或小组间相互释疑,力争理解大意。)关注下列

5、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黑质而白章 以啮人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可以已大风岁赋其二 汪然出涕曰 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谨食之 以尽吾齿 今虽死乎此又敢安毒耶 苛政猛于虎也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了解文意后,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自主阅读,圈画相关语句,自主思考,组长组织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评点。)活动3:初步探究,领会感情从蒋氏的生活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的命运如何?作者对此抱着怎样的情感?助学提示:联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组长带领组员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组内推荐代表,在班级交流,评点。)【文言妙招】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

6、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比如读准停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2、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

7、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3、 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教学后记:捕蛇者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备人:缪文连【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2、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预习提示】自由阅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熟知赋敛之毒

8、有甚是蛇者乎?【教学过程】活动1:复习旧知(1)找出你认为应该理解的字词,让你的同桌说出它的意思。(至少15个)(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君将哀而生之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安毒耶?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组长负责检测,将本组出错较多的题目和答案对照一下,各组员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场记忆并互相口头检测。)活动2:研读课文,提升体会(1)理解阅读第1段 (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全班展示组间补充修改)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本节课文是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的。想一想文章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毒蛇之“毒呢”? 文章由蛇之毒引出下文,

9、蛇之毒与下文的“赋敛之毒”形成鲜明的对比。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仔细体会争字的表达效果? 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2)分析第24段,了解写法及作用作者用“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不只是对蒋氏作介绍,更是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 课文中作者说想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他的赋役而蒋氏为什么又不同意呢? 捕蛇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是与赋税相比,这个危险有小多了,因此蒋氏宁愿冒死捕蛇

10、也不愿交赋税。 (、自主思考,组长组织讨论交流,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评点。)比较一下蒋氏和乡邻的状况。 读课文填下表: 蒋氏乡邻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往往死者相籍,十室九空,非死则徙尔。 生活情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隳突鸡狗不得宁焉 一年危险次数 一岁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之先后 后 先 (细读课文,找出写蒋氏与乡邻不同状况的句子,完成上面的表格;组长组织讨论,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照上面的表格自主思考后,全班交流。)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朗诵课文第四节,体会所表达的思

11、想感情? (自主朗读体会全班交流,评点)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3)齐读第五段:品味语言,感悟主旨(仿照示例,自主体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组长组织交流、纠错;最后推荐代表全班交流。)示例:余闻而愈悲 分析:“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苛政猛于虎。 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重税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各处社会弊端。活动3:回顾课文,交流收获与捕

12、蛇人短暂的对话,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自主思考全班交流、纠正)助学提示:可以从文章的写作手法、蕴涵的作者情感、文章的主旨等角度谈谈收获。【课堂检测】阅读45段,回答后面的题目。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汪然而出涕(眼泪) (2)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3)乡邻之生日蹙(一天比一天,一天天) (4)谨食之(同“饲”,喂养)2、蒋氏在文段的自述中,从哪几方面进行比较?(1)蒋氏“捕蛇独存”与乡邻“非死则徙”作对比(2)蒋氏“熙熙而乐”与乡邻“鸡犬不宁”作对比(3)蒋氏“一岁犯死者二焉”与乡邻“旦旦有是”作对比。 3、本文的主旨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表明作者写作本文目的的句子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5、文段中“熙熙而乐”怎样理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意图?以死衬悲,突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6、翻译: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