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162246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11、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望月怀古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3、月下独酌作者: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

2、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4、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雨霖铃作者: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6、岁暮归南山作者: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2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古典诗词,堪称中华古典文学 的瑰宝。作

3、为一个中国人,诗歌陪伴着我们逐渐成长。小时候,牙牙学语的我们就 会摇头晃脑、一本正经地背诵着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长大一 点,我们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歌中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长 大后,我们开始在爱情的道路上深情吟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忙碌的工作中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也许到岁月在我们的 脸上刻上深深的皱纹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 蕉”的诗歌中感叹这似水的年华林语堂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是于丹老师以17年古诗词教学积淀厚积薄发 而成的文学著作。于丹老师回归古典文学专业,重温最

4、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 生,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品中,于 丹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了一系列的 鉴赏解读,文字清新优美、通俗易懂又妙语连珠,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作者于丹,著名文化学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 授和博士生导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于丹老师曾在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掀起学习经典的热潮,在海内 外文化界、教育界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于丹老师说:“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 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

5、浪漫,让我们 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所以,于丹:重温最美古诗 词一书就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 之美。“寻常日子一旦有趣,就变得兴味盎然;寻常日子一旦有心,身边处处都 是田园。” 不同于安意如的小家碧玉,于丹时而温婉、时而豪放,将“春风飞 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 连”等解读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3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即便读过再少的书,拥有再少的文化,谈起“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古词佳句来,也会觉得如生活中的寻常话语,更是 “每逢佳节倍思

6、亲”时最易涌上心头的感慨。就像一轮明月,映在中国人眼底的会是生命的阴晴圆缺,会是嫦娥的妩媚 相思,会是长久别离的深情遥望,但很难是一个只会反射阳光的黑暗球体;再如那抹夕阳,映在中国人的心底,撩起了人生暮年的未解惆怅,渲染了 边疆战事的壮怀惨烈,描绘了渔樵晚归的静谧温馨,但绝不会是地球自转的日日交 替;还有那春夏秋冬,高山流水,花鸟鱼虫,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的世界里从来多 是丰富多情的,人心总与自然交融,总与万物辉映。现代生活的忙碌、嘈杂、无序快要将我们吞没的时候,感谢于丹老师的 重温最美古诗词为我们适时奉上了一方清心静气的良药,那些曾经在我们课本 里没被好好感悟的诗歌,那些每天出现在生活中却被我

7、们麻木忽略的美好事物,全 被重新精心梳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于丹老师的循循善诱,欣赏着书中意境深 远的古代画作,细细品味祖先穿越千百年的随想或是感念,每个人的内心都像多了 一双温柔的手在抚平心头的哀愁,每个人的耳畔亦似多了一个知己能体谅所有的心 事。我想这本书,除了能帮助孩子、学生们更生动地理解古代诗词外,更有帮 助的应该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心理学上说,人的生命在 14 岁之后,就进行了一 半。因为 14 岁之前的儿时记忆,占去了大脑的大半,此后余生,都是光阴似箭。 我想,这不外乎人越长大,对生活中的意象越发熟悉,从而变得寡淡索然,没有了 那么多的发现和惊喜,也没有了能够和值得被记忆的事、物。

8、所以,我们急需古人 的深思和细腻唤醒我们对生活景象的珍视,就像于丹老师在书的最后说的那样:人 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一种温暖,需要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在现实的 纠葛之外找到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年华有限,但诗意无穷”,生活的黯淡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心灵不再有 发现美丽和惊喜的能力,我们期待生活能够永远熠熠生光,其实古人眼中的那些美 好,正透过亘古不变的月光铺洒在我们心头,不信,就请你捧起这书,定会真切触 摸到生活中那满满的诗意。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4历史的光影旋转散射,许多惊艳的光,转瞬即逝,不留痕迹。而唐诗宋词 却是那温和不变的橘红色的灯光,我坐在灯下,与诗人们在心灵最深处相逢,而后

9、 开始学着诗意的生活。我跟随橘色的灯光,溯回到盛唐,那个诗情洋溢的时代,顿悟自己原来和 盛唐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小时候,我们也背着“床前明月光”,却不知何为 思乡,稚嫩的声音起起落落,澄澈明朗,如撒了一地的月光。长大后,自己情窦初 开,回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那种隐秘的情愫,通过诗中的 意象,得以释放和寄托;参加工作后,会有更多忧愁与感伤,谁不会想起“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吟着诗句,仿佛望见宽阔的江面,自己的愁绪也 沿着滚滚江水,慢慢冲淡。当终将老去的时候,我们也会吟着蒋捷的“流光容易把 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轻叹一声回眸一笑,想起自己一生的美好。品

10、着人 们的诗句,也才最终明白,诗是每个人心灵的寄托,其实我们身边处处有诗意,只 是我们不懂如何诗意的生活。我想,这也是于丹最想告诉我们的吧,生活中不乏诗意,只是红尘喧嚣, 人们总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奔跑,渐渐忘了生活的初衷,遗失了灵魂,在国人幸 福感越来越低是,诗意与恬然应该被拾起,做我们精神上的富翁。或许我们知道的诗句不多,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看见斜阳晚钟的时候,我 们看见田园林泉的时候,我们看见千古明月和旭日长虹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所思 考,有所感触。无论是大悲大喜,还是大起大落,都要去吟首诗,伴着平平仄仄的 音调,伴着熟记于心的韵脚,也定会有一种况味。一首诗中所浓缩的恰是作者的感 情,即诗

11、能美好定人生也会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不再是一种寄托,而是你对 生活的态度。其实,每个国人身上都有诗意,伴着生命的成长,我们就越需要温暖和美 好,来于外界的冷漠与残酷对抗,我们就越需要一种激情,唤醒自己疲惫的心灵, 我么就越需要一种力量,引领我们挣脱世俗的牢笼,走向真正的成熟与强大。我们需要的这一切就是诗意。年化有限,诗意无穷,让我们享受着诗意,诗意的生活,成就自己最美的 人生。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5于丹说“我一直深深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不 要对此不屑,不要认为这些风花雪月知识少年痴谈。”我认为想唤醒中国人心中那 份诗意是很难得,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得。虽说现在的人

12、都知道学习的重要 性。看得出作者的那份渴望。爱学习的你们,我想很多人都有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吧,那要不要考虑下每 天背上一首诗词呢?为了不再 “难过”,我更乐意每天来上一首。希望等到读完 部分唐诗宋词后再来读这本书,我想那时我会是幸福的。其 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6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中 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 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 多读诗书词。

13、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 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 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 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 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 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 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 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

14、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 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 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 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 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 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 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 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

15、然。”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 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古往 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 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 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说出来不怕 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 思绪。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 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

16、的 演绎。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 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 人们发奋进取。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 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 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 样。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 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生活亦 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只 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