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816101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第二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B)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 D)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唯物主义

2、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阐明(B)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这段论述表明(A)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C)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C既

3、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13、辩

4、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D)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A)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 D外部联系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8、理性

5、认识反映事物的(B)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A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A)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

7、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D)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的作用在于(A)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C)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

8、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D)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9、反复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6、真理是(D)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7、真理的内容是( D)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表明真理的(D)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客观性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 D真实性40、坚持真理的

10、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B)A不变性、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B)A可变性、多元性 B有条件性、有限性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D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D)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C)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

11、理的客观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D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C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12、D)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B)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C)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B)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D)A利益范畴 B

13、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D)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56价值评价是(B)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A)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A)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

14、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A)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D)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A)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

15、用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C)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B)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C)A完全相同的 B完全不同的 C一致的 D不一致的66、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的价值观,是(D)A革命阶级的价值观 B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C对人民有用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