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155885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变革石芳 摘 要:互联网十不仅带来教育工具的更新、推动教育技术的进步,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念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个性发展,重构学校 的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彰显出自由、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教育主旋 律。关键词:互联网十 教育观念 学生中心 自组织 大数据石芳,北京教育考试院高考学科秘书,助理研究员。2015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互联网十提升到国家发展战 略的层面,随后国务院于 7月 1日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 进一步指出,要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

2、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 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教育必将在与新技术的碰撞中产生出一种新的 模式。应该说,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绚丽图景,“码书”“微课宝”“云课堂”“慕 课”“基于大数据的教学与评价”等种种翻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让每一个 教育工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传统行业的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然而,互联网十不是算术加 法,不是物理变化,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种变化创生了“新物质”“互联网十思 维”,或称“互联网+精神”,观念革命和思维方式的更新换代是这场变革的灵魂和本质。互联网十思维是对工业化时代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革。机器大工业经济形态所孕育的

3、教育模 式使规模化的大众教育成为可能。但是在高效率、标准化的优势下,也造成千人一面,各种 奇思妙想被压抑;自上而下的科层化组织在稳定学校秩序的同时,也将教师与学生封闭在各 自的视界中,缺少平等对话和深入互动;固定的教学内容减低了非连续性、动态性、不确定 性教学成果的涌现,不利于生成和创造;学校习惯于自我封闭在象牙塔内,脱离了与社会广 泛的联系和接触。互联网十以其人本性、个性化、订制化、去中心、联结一切、创新驱动、 跨界融合、参与体验等革命性因子,颠覆了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解构了学校科层化的组织 结构,变革着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基本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传统职 能,它所彰显出的“独

4、立思考”“自由自主”“个性发展”“协作创新”的教育主旋律,表 达着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一、学生中心人本思维 “用户中心”是互联网时代企业取胜的核心法宝,其余思维都是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的展开 和具体表现,因而也被称为所有招数中的“总诀式”。“用户思维”与教育领域的“学生中 心”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中心”并不是什么新鲜提法,但是如同互联网十重新诠释了 “用户思维”一样,“学生中心”也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传统的“用户思维”仅是在终端的购买和使用阶段,研发、生产、销售、品牌塑造等环节均 由厂商主导,在垂直的商业链条中,消费者在终端默默地接受被给予的一切。互联网十颠覆 了以厂商为主导、

5、以产品为主线的商业模式,形成以“用户为中心”向外发散的环状结构。 企业围绕用户需求制定发展战略,通过论坛收集用户反馈,根据用户意见改进产品,将用户 点赞最多的款式投入生产,通过组织用户“讲述我与产品的故事”共同塑造品牌形象,甚至 粉丝充满忠诚度和黏合力的口碑也成为销售的重要渠道。“用户思维”已经跃出终端概念, 贯穿于各个环节与阶段。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给教育的启示是要突破传统的“学生中心”理念。传统的“学生中 心”,如同传统的“顾客是上帝”一样,仅处于应试教育的终端上。在我国历史悠久的考试 文化和现实的竞争压力下,“为了学生”“促进发展”常常被功利地等同于考试中获得高 分,为了这个结果导向的

6、终极目标和“美好目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中心,而是代之 以考试分数等的因素,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规训、压制着学生。尽管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 国开始在理论上研究,并在实践中倡导主体性教学,注重启发式方法,但是这些仅仅是为了 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然而,考试成功不等于“成长”“成人”,互联网十颠覆了以高考为终点的“学生中心 观”,由从情境和教师到学生转变为从学生到情境和教师。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传统应 试教育被选拔的客体,跃升为教育各环节的主人。课程、知识、教师等所有的教育要素都以 学生为出发点,由其主导,为其提供服务,整个教育过程由学生的能动追求和激情创造来统 领、组织和建构。

7、翻转课堂、慕课和 020等新的互联网学习模式,其本质不是在线化和视频 化,而是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选择跟随哪位教师学习,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 择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程度和时间主导学习进度,根据独特习惯确定适合的学习方式,就 个人的疑问和观点在线互动。由此,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了独立的人格权、支配权,在这个层 面上互联网让教育学会了尊重,让学生学会了独立,让教育回归了人性。不仅如此,“学生中心”使得学生的创造精神被激发出来,教育回到促进人的发展的本真目 的上。当主体作为建构者进入教学过程时,知识、课程不再是仅供记忆的“死的知识”,经 由主体的思考和发现,由最初的“我它”的对象性关系,转向“

8、我你”的平等对话 关系,“我”进入认识对象,与知识、研究对象展开一系列的探问、对话、理解、批判、反 思等活动。在主客体的深度互动中,知识转识成智,转化为主体对世界的态度和把握方式, 凝结为主体内在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嵌构、汇聚、黏合为主体的一部分,达到“我我” 的境界,此时,“学生中心”超越了对学生民主化尊重的基本层次,实现在人的本性层面上 发展主体、成就主体、培育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在一系列的自我调节、自我决定、自 我导向、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学习决策和行为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更为清晰,行为能力进 一步增强,对自我的兴趣方向、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和潜能更为了解,学习的元认知水平和 管理监控能力

9、极大提高,逐渐成为自我教育的大我,而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成果,达到这样水 平的学生才算是真正的毕业。“学生中心”的思维也改变着学校的治理模式。在学校权力系统中,除校长、教师之外,学 生也是重要的一极。学校怎样发展、秉持什么特色、课程如何设计,都不是某位校领导的决 定,而应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创造。北京市十一学校体育器材的购置、食堂饭菜的质量测评、 图书购买年度计划都由学生团队完成;每月一次的校务会,必有一项议题来自学生;运动 会、毕业典礼、成人仪式和讲座论坛由学生组织。学校的管理不是外在强制性的控制,而是 激发学生活跃的想法,给学生广阔的活动舞台。这种主体参与不仅发挥了学校最核心、最积 极的建设力量,

10、而且内在地塑造了一种友爱、责任和自豪感的人文氛围,使校长、教师、学 生之间成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共同经营学校,谋划发展。在此,要谨防“技术中心”对“学生中心”的侵蚀。在某些学校里,学生人手一个联网的iPad,所有的课堂提问、回答、讨论均变为电子化的书写、发送与分享。课毕教师根据系统 自动记录的问答和讨论情况来评价学生。甚至当师生能够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也要强加 一个技术“中介”,在师生头上增加一个发号施令的“技术主人”,由其精细全面,并时时 刻刻地控制学生的时间、思想和行为,这不仅没有在本质上实现互联网十对传统教育压制学 生主体性的扬弃,只能导致主体性的进一步沦落。特别是冠以科技的、现代化的名

11、义,这种 压迫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所以,在技术上理解互联网十教育,用简单量化的方法去看待育人 这项人世间最复杂的活动,就会把冰冷的工具和手段当作目的,最终与回归人性、具有生命 内涵的互联网十思维背道而驰。二、兴趣部落自组织思维 学校要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满足灵活多样的需求,适应流动的、非结构化的、不确定的 教育现状,必须革新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流程。传统的学校组织是科层制的,即“校长 主任一一教师学生”自上而下、层层控制的金字塔结构。在职能式组织中,每一层级 的职责、权力十分清晰,各层级之间更多地不是协作,而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结构化、 单向控制的组织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水平交流,处于顶

12、端的决策者与处于底端的学生 相距较远,经过较长的链条和臃肿机构的内部消耗,对学生常常感知无力,决策缓慢,不能 敏锐地洞察,并快速反应。互联网将串行变为并行,链式变为网状,每一个分散的节点都成为开放的中心平等自由地互 动,搭建起扁平化、分布式、四通八达的组织结构。这种新型的组织方式具有三个显著特 征:第一,民主平等。互联网世界的网状结构不是层级性的,没有高高在上的中心节点,虽 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没有绝对的权威,不同节点的等级差别被最小化。学 校要把垂直层级变为扁平化组织,将师生从底层解放出来,让个人与组织高度联结,平等对 话,直接沟通,快速交互,不为冗杂的流程费时费力,通畅地分享

13、观点。在互联网时代,火 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理念让位于动车理论,系统不是由车头独立驱动,而是每一节车厢都 有各自的发动机,依托每一节点的力量,使整个列车的速度得到质的提升。学校要采用动车 模式,重心下移,让师生的创造性和激情成为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使整个组织自下而上地汇 聚广泛的力量,将科层制“控制”“命令”“管理”的核心特征,变为“激发”“鼓 励”“自主”。人还是原来的人,但是新的组织方式创造了一种共同创造、万众创新的教育 生态。第二,兴趣部落,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完成后,“权威”作为组织建构的基点不复存在,解放 了的节点不必再按照身份、角色、职责和权威意愿固定在特定位置上、按照特定路线行事。 他

14、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寻找有思想共鸣的志同道合的同盟者,组成同频同趣的 部落,享受这个群体的独特喜好。“意见领袖”形成的粉丝论坛,“教育”“美食”“运 动”等不同的网络文化社区都是这样的组织。未来是湿的一书把凭借爱好、兴趣,快速 聚散,乃至集体行动的结合,称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现在大力倡导的走班制便是这样的组 织,班级不是被他人编排的行政班,而是基于对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模块、同一活动 的喜爱,学生自主选择形成的兴趣部落。各种形式的研究小组更为典型,学生可以在文学、 历史、科技、军事等不同方面,选择研究课题,同样喜爱军事的学生会因为兴趣使然,自然 地集合在一起,共同研究他们着迷的问

15、题。他组织变为自发汇聚的自组织,由一个统一的大 平台分散为一个个小微化、个性化的小社群。兴趣部落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学校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样态思想文化的社群生 活。学校具有了从兴趣与价值观出发去建设文化部落的新使命,这在本质层面上实现了学校 “以文化人构筑人的精神家园”的文化职能;个体在文化层面上获得社会归属感,也在思 想文化的意义上找到真正心灵相通的伙伴。很多人担心这种自组织由于缺乏必要的行政管理 会导致散漫与无序,但实际上基于共同兴趣和文化共识的自主结合,其紧密性远远超过被他 人安排、由他人监管的组织。第二,兴趣部落意味着学校教育进入小众时代。以北京十一学 校的数学课程为例,数学 1

16、专供人文方向的学生学习,他们很多是交响乐团的骨干,也是人 才,但是数学不好,尽管这个班里常常只有不到 12 个人,但是学校仍然为他们提供小众化 的课程服务。与工业时代的统一化、全体化的教育服务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对象转变为 某个文化部落,小微化的组织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细分的需求,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进步和社 会的解放。允许、承认并服务多元、丰富的文化和喜好,找到激情、兴趣和文化独特性,人 性获得真正的解放。第三,灵活动态。信息时代教育内容随时翻新,学生需求复杂多变,选择多元丰富,不确定 性大大增加,此时大规模、结构化的组织方式已不能胜任,更多地需要依据项目、任务或需 求,形成小、活、变的适应性更强的组织。这种组织的存在不是固定的,人员也不固定,任 务完成后或需求满足后可能随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