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815400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RFID系统中的频段特点及主要应用领域发布:2010-10-19 15:37 I作者:中科院自动化所RFID研I来源:I浏览:110次字体: 小 中 大 | 上一篇 下一篇 | 打印 | 评论(1)对一个RFID系统来说,它的频段概念是指读写器通过天线发送、接收并识读的标签信号频率范围。从应用概念来说,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也就是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直接决定系统应用的各方面特性。在 RFID 系统中,系统工作就像我们平时收听调频广播一样,射频标签和读写器也要调制到相同的频率才能工作。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不仅决定着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电感耦合还是电磁耦合)、识别距离,还决定着射频标签及读写器实现

2、的难易程度和设备成本。RFID应用占据的频段或频点在国际上有公认的划分,即位于ISM 波段。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MHz928MHz、2.45GHz、 5.8GHz 等。按照工作频率的不同,RFID标签可以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等不同种类。不同频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频段RFID电子标签一般采用电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频段的RFID 一般采用电磁发射原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频率分布于4种波段,低频(125KHz)、高频(13.54MHz )、超高频(850MHz9

3、10MFz)和微波(2.45GHz)。每一种频率都有它的特点,被用在不同的领域,因此要正确使用就要先选择合适的频率。低频段射频标签,简称为低频标签,其工作频率范围为30kHz300kHz。典型工作频率有125KHz和 133KHz。低频标签一般为无源标签,其工作能量通过电感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 低频标签与阅读器之间传送数据时,低频标签需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低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 般情况下小于 1 米。低频标签的典型应用有:动物识别、容器识别、工具识别、电子闭锁防盗(带有内置 应答器的汽车钥匙)等。中高频段射频标签的工作频率一般为3MHz30MHz。典型工作频率为1

4、3.56MHz。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因其工作原理与低频标签完全相同,即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将其归为低频标签类中。另一方面,根据无线电频率的一般划分,其工作频段又称为高频,所以也常将其称为高频标签。鉴于该频段的射频标签可能是实际应用中最大量的一种射频标签,因而我们只要将高、低理解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即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为了便于叙述,我们将其称为中频射频标签。中频标签一般也采用无源设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频标签一样,也是通过电感(磁)耦合方式从阅读器耦合线圈的辐射近场中获得。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时,标签必须位于阅读器天线辐射的近场区内。中频标签的阅读距离一般情况下也小于 1米。中频标签由

5、于可方便地做成卡状,广泛应用于电子车票、电子身份证、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小区物业管理、大厦门禁系统等。超高频与微波频段的射频标签简称为微波射频标签,其典型工作频率有 433.92MHz、 862(902)MHz 928MHz、2.45GHz、5.8GHz。微波射频标签可分为有源标签与无源标签两类。工作时,射频标签位于阅读 器天线辐射场的远区场内,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耦合方式为电磁耦合方式。阅读器天线辐射场为无源标签 提供射频能量,将有源标签唤醒。相应的射频识别系统阅读距离一般大于lm,典型情况为4m6m,最大 可达10m以上。阅读器天线一般均为定向天线,只有在阅读器天线定向波束范

6、围内的射频标签可被读/写。 由于阅读距离的增加,应用中有可能在阅读区域中同时出现多个射频标签的情况,从而提出了多标签同时 读取的需求。目前,先进的射频识别系统均将多标签识读问题作为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超高频标签主要 用于铁路车辆自动识别、集装箱识别,还可用于公路车辆识别与自动收费系统中。以目前技术水平来说,无源微波射频标签比较成功的产品相对集中在 902MHz928MHz 工作频段上。 2.45GHz和5.8GHz射频识别系统多以半无源微波射频标签产品面世。半无源标签一般采用钮扣电池供电, 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特点主要集中在是否无源、无线读写距离、是否支持多标签读 写、是否适

7、合高速识别应用,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容限,射频标签及读写器的价格等方面。对于可无线写的 射频标签而言,通常情况下写入距离要小于识读距离,其原因在于写入要求更大的能量。微波射频标签的 数据存储容量一般限定在 2Kbits 以内,再大的存储容量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从技术及应用的角度来说, 微波射频标签并不适合作为大量数据的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标识物品并完成无接触的识别过程。典型的 数据容量指标有:lKbits、128Bits、64Bits等。由Auto-ID Center制定的产品电子代码EPC的容量为90Bits。 微波射频标签的典型应用包括移动车辆识别、电子闭锁防盗(电子遥控门锁控制器)、医疗科研

8、等行业。不同频率的标签有不同的特点,例如,低频标签比超高频标签便宜,节省能量,穿透废金属物体力强,工作频率不受无线电频率管制约束,最适合用于含水成分较高的物体,例如水果等;超高频作用范围广,传送数据速度快,但是比较耗能,穿透力较弱,作业区域不能有太多干扰,适用于监测港口、仓储等物流领域的物品;而高频标签属中短距识别,读写速度也居中,产品价格也相对便宜,比如应用在电子票证一卡通上。目前,不同的国家对于相同波段,使用的频率也不尽相同。欧洲使用的超高频是868MHz,美国则是915MHz。日本目前不允许将超高频用到射频技术中。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常用的是13.56MHz、860MHz960MHz、

9、2.45GHz等频段。近距离RFID系 统主要使用125KHz、13.56MHz等LF和HF频段,技术最为成熟;远距离RFID系统主要使用433MHz、 860MHz960MHz等UHF频段,以及2.45GHz 5.8GHz等微波频段,目前还多在测试当中,没有大规模 应用。我国在LF和HF频段RFID标签芯片设计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HF频段方面的设计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自主开发出符合ISO14443 Type A、Type B和ISO15693标准的RFID芯片,并成功地应用于交通一卡通和第二代身份证等项目中。小资料海峡两岸RFID相关专利分析在 RFID 系统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

10、到知识产权问题。一方面,相应的专利与知识产权体现出当前的研究水平,为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专利与知识产权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这里仅以海峡两岸 RFID 相关专利为例加以说明。海峡两岸 RFID 相关专利数量较多,涉及到 RFID 系统链上的各个环节,我们取 1996 年截止到 2004年 6 月这段期间两岸的专利情况来分析 RFID 的发展,并指出从专利层面所体现出的有待着重发展和解决的问题。台湾RFID相关专利检索台湾方面在 1996 年到 2004 年 6 月这段期间共有相关专利 28 项,涉及到标签、读写器、天线、系统布置的方法信息处理、网络应

11、用及系统应用等方面(如图 1所示)。图1台M1396-2004年RFID相关专利比例图读写器21.4% /系统应用417. 9% .标签类42. 9%天线系统方法J 1%恵碰撞7叫其中,读写器类占6项,标签类包括其生产、制造、封装、应用设计以及发明占 12项,天线类1项,系统方法类占2项,RFID系统应用类5项,防碰撞2项。大陆RFID相关专利大陆方面在1996年到2004年6月这段期间有相关专利106项,涉及到标签、读写器、天线、信息处理、网络应用和信息处理及系统应用等方面(如图2所示)。后台网络信息处理8. 556天线/ 5. 6%际碰撞19%02大陆1996-9304RFID相关专利比例

12、图其中,读写器类占18项,标签类(包括其生产、制造、封装、应用设计以及发明)占 53项,天线类6 项, RFID 系统应用及方法类占 18 项,防碰撞 2 项,大陆在网络应用及信息处理方面有 9 项专利。现状分析及探究通过分析知道,大陆和台湾RFID的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标签的设计、制造封装等方面,其次就是读 写器类包括其电路设计及一些应用 RFID 的闭环系统,或一些简单应用;而对 RFID 应用链上的软件部分, 比如结合网络的信息处理,大规模范围的开环应用及一些关键问题如防碰撞问题,与条形码的兼容性问题 等方面则鲜有专利。即使RFID的应用专利也大体上都是RFID的简单应用例子,没有在一个大

13、的系统上形 成体系。或者说在 RFID 的整个后台处理、数据库管理、编码规则、调度问题等方面鲜有相关的知识产权 及专利申请,另外在RFID应用的测试策略方面知识产权相对也较少。而这对于实现RFID更广泛应用是非 常关键的。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大的系统应用提出整套方案及框架,同时研究有效的基于网络的 后台信息处理系统的构建。另外RFID技术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共同研究攻关的方向,比如防碰撞问题、电磁兼容问题等等。作者:中科院自动化所RFID研究中心田利梅 关强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2005年07月18日第27期B7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 空间 人人网 139 说客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