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8151269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八单元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组语文第十七周集体备课教案主 备:李小牛备课人员: 张璐 孙向荣 邹晓玲时 间: 2011.12.1225 伯牙绝弦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学习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二、学习目标(1)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熟读成诵,把握节奏,停顿恰当。三、自学指导(1)1学

2、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指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四、自学目标(2)精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内容五、自学指导(2)1自主学习,根据课文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合作学习,翻译课文。重点归纳:字面解释: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3、。 峨峨:高。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之:代词 必:一定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二、学习目标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三、自学指导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

4、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3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3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

5、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五、深悟知音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

6、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六、布置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设计:伯牙绝弦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知音)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七、当堂检测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必做题)绝:断绝 穷尽 走不通的 独一无二的 极、最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善:擅长、善于 好 善良 容易,易于 办好、弄好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必做题)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

7、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选做题)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句子含义: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教学反思26 月光曲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学习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8、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学习准备:月光曲学习时间: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字词。2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三、自学指导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2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要点提示:1词语解释微波粼粼:水清,联系月光理解撒遍:每一个角落一缕一缕:天空的清晰、明朗,云朵的形状。轻纱似的微云:轻柔、透明、轻薄2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3理清课文层

9、次。第一段(1)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段(210)介绍月光曲的创作全过程。第一层(2)写贝散步时,听到茅屋传出的琴声。第二层(39)写贝为盲姑娘弹琴后即兴创作月光曲。第三层(10)写贝花了一夜工夫记录下曲子。四、课堂小结五、当堂检测1给下列字注音(必做题)茵( )蜡( )陌( )盲( )键( )粼( )霎( )录(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必做题)清秀- 恬静- 陶醉3、读句子 ,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把不正确的划去 . (必做题)他沿着弯弯曲曲( q q )的小路向前走 , 忽然从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 , 弹得正是他写的曲( q q )子 .盲姑娘从琴声中知道 , 给她弹

10、曲子的( de d )人的( de d )确是贝多芬 .盲姑娘从美妙的乐( yu l )声中感受到了快乐( yu l )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二、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三、自学指导(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2理解谱写:(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

11、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4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5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

12、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四、难句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13、!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五、课堂小结本文主要讲了关

14、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六、写作特点: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板书设计:听:弹琴 谈话贝多芬 弹:一曲 又一曲(实写)记:月光曲皮鞋匠、盲姑娘 陶醉 (联想)七、当堂检测1、比一比 , 再组成词语 . (必做题)茵( ) 盲( ) 券( ) 腊( ) 屡( )菌( ) 育( ) 卷( ) 蜡( ) 缕( )粼( ) 谱( ) 醒( ) 涛( ) 键( )嶙( ) 普( ) 醉( ) 滔( ) 健( )2、在括号里填写合适的量词 . (必做题)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一( )话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