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147705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方式一、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一)题型示例:1、联系全文,指出“”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2、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3、“”句(段),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作者地描绘“内容”后,又写了“内容”,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来。6、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7、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8、引用了材料有什么作用?(二)答题程式:1、某某句,某某段在全文结

2、构中的作用:考虑与上文、下文的关系,一是前后文的呼应,二是对下文的铺垫。答题必须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回答。例:“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答案研读: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2、某某段中的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起到了什么用的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例: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研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内容),借用了对比的手法(手法),行文自然生动,为下文谈人生的孤

3、绝境界(中心)作了铺垫。3、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例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同时也为后面美丽的湖水做好铺垫(手法、结构);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内容)。例2: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单赏析。答案研读: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结构)。“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手法)。这个反问句

4、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内容、中心)。4、线索题:点明线索+分析作用(如何体现中心)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等。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5、结构特点(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例1:本

5、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2007年四川焰火的变奏) 答案研读: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例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007年重庆告别三峡)答案研读:(1)以“告别”为中心;(2)感性到理性。6、文章大意的概括题:要寻找出各段的段中心句,最后把握好中心。7引用、或举例子的作用、用意题:围绕中心作答,只是看它是为段中心还是全文中心服务。(三)套语集锦句段的作用(1)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吸引读者。(2)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

6、文做铺垫、引起下文;照应上文、转换话题。(3)结尾: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二、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一)题型示例: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运用了那些修饰手法表达,有什么作用?(二)答题程式:运用了什么手法+某手法(技巧)运用得怎么样(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首先要明确比喻、比拟这两种修辞格的作用。比喻、拟人都能更形象、更生动地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其次,要结合文

7、章主旨来考虑这种手法的作用,特别是围绕中心服务。)例: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研读:(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三)套语集锦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

8、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8、反问、设问:引发思考,加强语气,强化情感,使句式摇曳多姿;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三、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一)题型示例:1、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2、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加点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3、根据文章解释或分析某句话的含义。句子意思如何体现,分几个部分等?(二)答题程式:1、词语含义分析题:弄清词语(在语境中)

9、的含义;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中心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看完以上的一段话后,可用一个公式去记: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么表达有什么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例1: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2006年广东卷第16题)答案研读:抛:扔,投掷之意(表达了什么)。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表达的作用)。2、句子含义分析题:1、先确认:确认句子的位置。2、再分析:对句子中的词语

10、特别是抽象词语进行分析,但分析时要紧密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3、后成文,确定关键词,然后成文。(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用具体内容解释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意义。)例1: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答案研读:这句话运用了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这个手法表达出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很好地显现了文章的中心。(三)套语集锦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11、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四、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一)题型示例:1、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收到怎样的效果。2、作品内涵的赏析: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

12、韵”这一主旨的?(二)答题程式:1、品味文本,鉴赏“意境”、内涵题:可从三个“必须”人手:一是“必须”将重点聚焦在作品开头、中间、结尾部分;二是“必须”注意线索、标题、注解等信息;三是“必须”注重“意境”的“外在形态”(表层的内容)与“内在本质”(深层的内容,如何体现中心)。例:第自然段末尾作者悟出的“真谛”的内涵是什么?答:雷电风雨具有巨大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唤醒人们回归大自然(表层内容),找回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人们平和的心态,使人们能够真正享受人生(深层含义)。2、抓住核心,评点人物:析人物形象,要抓住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具体描写,从“他是哪一类人”、“他有哪些

13、个性特征”、“在文中具体表现什么”等角度设问,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不能随意下结论,定类型。同时要注意思想个性的多重性。人物形象最基本的评价方法是:首先对人物做一个总的评价,然后从不同侧面逐点说明人物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答题要使用总分总结构。例2: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5分)答案研读: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总)。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分)。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分)。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

14、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总)。五、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一)题型示例:1、“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为何效果怎样2、“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为何怎样表现、评价“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3、“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你的看法如何。(二)答题程式:解答好这类题,重要的是理清解题思路,把握好文章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作答。而理解主题的前提是要正确筛选出观点句。寻找观点句的方法:1、从表达方式看,议论抒情为首选(不要记叙和描写的)。2、从呈现位置看,段首段尾为首选(当然还有文章的标题,文中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3、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为首选。4、从语言风

15、格看,不用技巧(修辞手法)为首选。1、先明确审美取向,再揣摩审美效果。对于“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为何效果怎样”类题型,在鉴赏解答时,要先明确作品直观显现的判断和取向与隐含的内容或者性格特征,然后再揣摩作者这样表述的审美效果。2、先明确观点态度,再琢磨写作效果。观点是通过技巧表现的。不同的作者对写作技巧的取舍是不同的,这里面也有一个审美取向的问题。因此,答好第二类题型,就要认识到,不论怎样技巧都是为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服务的。因此,即使是对表达技巧的单独鉴赏,也离不开作者审美取向和作品情感主题的分析。3、先明确作品的价值取向,再表达自己的审美态度。对于“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你的看法如何”类题型来说,一定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就作者的价值取向发表自己的价值判断与审美认知,可以联系现实来作答,有无更好的解决办法等方面去作答。06年重庆卷,考生在回答了“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后,要发表自己对村落的命运的看法,就要联系阅读积累的实际和农村村落的现实进行思考。事实上,作者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也感到迷惑与无奈。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如果不明确作者的价值取向,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