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送你****花 文档编号:508145226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PTX 页数:12 大小:22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2023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山东东省省济济宁宁市市 20232023 年中考年中考历历史史真真题试题试卷卷一一、选选择择题题:本本题题共共 2020 小小题题,每每小小题题 1 1 分分,共共 2020 分分。每每小小题题只只有有一一个个选项选项符符合合题题目目要要求求。1.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这可以证明河姆渡人()A懂得人工取火B人工栽培水稻C饲养多种家畜D使用铁制农具【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 接近现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原始遗址出现大量的稻谷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人工栽

2、培水稻的技术,B 项正确;“懂得人工取火”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A;“饲养多种家畜”与种植水稻无关,排除C;铁制农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时期,排除 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农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2.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 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 33 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 3 次,而朝齐、晋、楚三

3、国竟达 33 次之多。”及所学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 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 A 正确;“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并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 B;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 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 C;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排除 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培 养

4、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3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派遣使者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的相关信息,排除 A;材料未涉及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的相关信息,排除 C;材料未涉及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排除 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

5、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 养。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4.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瓦子”,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 在于()A中央集权松弛B城市人口增加C文学艺术繁荣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丰 富,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 栏”,故 D 正确;宋朝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 A;城市人口增加并不是根源,排除 B;文学艺术繁荣不是娱乐场所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 C。故答案为:D

6、。【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5.据记载,郑和第三次返航时“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第五次出航“送摩骨都束(今 非洲地区)等十五国贡使返国”。由此可见郑和远航()A目的是接送外国使臣B到达了西欧的国家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D密切了与海外联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附古里(今印度地区)等十九国贡使来朝”“送摩骨都束(今非洲地区)等十五 国贡使返国”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多国贡使与明朝来往,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故

7、D 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排除 A;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和非洲东海岸,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郑和远航到达了西欧的国家,排除 B;题干未反映郑和下西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 担,排除 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6.鸦片战争时期,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的西方国家是()A德国B美国C英国D法

8、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香港岛,故 C 正确;鸦片战争前后,德国还没有完成统一,1871 年德意志完成统一,排除 A;1844 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排除 B;1844 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排除 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 养。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7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A学习西方治国B实行君主专制C平均分配土地D实现男女平等【解析】【分析】根据

9、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 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故 A 正确;资政新篇未涉及实行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排除 B;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排除 C;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男女平等,排除 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内容,识记资政新篇的相关 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10、进行 作答。8.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 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A 洋 务 运 动 B 戊 戌 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 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不 触及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的层次,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据“晚清中国的自强运 动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A

11、 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的推动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与题干信息“没有达到文 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不符,排除 B 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 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与题干信息“既没 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 C 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

12、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这与题干“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 D 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实质的相关史 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91882 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解析】【分析】根据“1882 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上海出现了

13、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可见当时工业文明传入中国,B 项正确;“政府禁止使用电灯”的说法与题干“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不符,排除 A;“上海科技领先世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也与“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不符,排除 C;电灯的出现使城市生活发生了改变,排除 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 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10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 掀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

14、呼吁()A“闭关锁国”B“公车上书”C“扶清灭洋”D“实业救国”【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面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办厂开矿的局面,状元实业家张謇主 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故 D 正确;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 A;“公车上书”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科举的举人发起的,排除 B;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 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张謇实业救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

15、作答。11.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革命目标是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解析】【分析】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 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就是“创立民国”,故 C 正确;“驱除鞑虏”是“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A;“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 B;“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排除 D。故答案为:C。【点

16、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 养。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12.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 救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A推翻君主专制B复兴儒家思想C发动国民革命D进行思想变革【解析】【分析】据“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 救治之法。”可知,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服务于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儒家思 想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应该废除,进行思想变革,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 A;复兴儒家思想与题干“儒教孔道不大破坏均无有救治之法”不符,排除 B;1924 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了国民革命,排除 C。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13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