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8140167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扈文华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了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是课程知识目标的要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 为选择的能力”,这是课程能力目标的要求;“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 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的要求。达成这些目标,是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意义。本课程以“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

2、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以学生当前的生活 为基础,在凸显实践线索的架构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这对于引 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坚持“求真 务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正确看待社会价值观呈多样 化发展的趋势,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时代意义。二、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融入本课程设置的四个主题中讲 述,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 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3、主要从主客体关系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 发展真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主要从分析矛盾入手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 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主要从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入手帮助学生在 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三、本课程的内容要点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1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能够 开启人的智慧。哲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认识的升华, 它植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通 过对日常生活中身边

4、富有哲理的事例的思考, 可以感悟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了解 哲学是什么, 进而了解哲学的功能。 比如,生活和学习中就有许多事例蕴涵哲学 的道理,这表明哲学并不神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人生活在世间,要通过实践与周围事物打交道,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对世界这样或那样的看法。 人们对整个世 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 就是世界观。 但哲学又不是人们自发 形成的零散、朴素的关于世界的观点,而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哲学是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换言之,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人们对世界不同侧面、 不同层次的认识, 形成不同的具体知识。 哲学作为系 统化、

5、理论化的世界观, 要以关于自然的、 社会的、思维的各门具体知识为基础, 随各门具体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要探讨世界的最普遍、 最一般的规律, 又不 等同于具体知识,而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 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指导认识和实践,能获得正确的方法论。12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 哲学的基本问题。纵观人类的历史, 哲学思想源远流长, 哲学流派纷繁多样。 各种哲学用自己 的观点来解释世界,

6、不同的观点反映着不同的哲学。 要认识和分清不同的哲学流 派,就会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指人的意识、思想等主观的东西;存在,指物质、存在物等客观实在 的东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 是研究和解决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第一方面。 对这个问题 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物质第一性、 意识 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

7、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在哲 学史上,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即主观唯心 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是哲学问题的 第二方面。 对此,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 而一些哲学家的回答是否定 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主要在于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各派哲学在 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上, 还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各家哲学对世界的 不同看法,反映出它们或唯物或唯心、或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立场

8、。13 分析实例,说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作为社会意识, 哲学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又 反过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 因此,不同时代的哲学, 总要打上其所处时代的 烙印,总会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影响。比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激烈变革时期。 伴随社会形态的急剧转变, 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形成了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 的新局面。又如, 14至 16 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同封建宗法制 度和宗教神学的斗争,呼唤着时代精神。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以人权反对神 权,以人性

9、反对神性; 提出自由、 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提倡现世幸福;批判盲目信仰,提倡科学理性。涌现出布鲁诺等哲学家,建立了 当时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结合的哲学体系。再如, 18 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 阶级开展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斗争,为确立资本主义统治作舆论准 备,发动了启蒙运动,涌现出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和哲学家。 18 世纪中叶,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成了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 社会历史原因、 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它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哲学表现, 是人 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发展的

10、结晶, 是科学的、 彻底革命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 哲学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 公然申明自己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 为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服务。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来自实践、服 务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也是无产阶级立场、 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指引无产阶 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并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 展。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产生了列宁主义。 马

11、克思主义与中国 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 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时代的 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4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 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

12、过程都是由物质的原因 所引起的。 虽然人类社会有人的意识的参与, 但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社会中存 在意识现象,它只是物质的产物、机能、反映,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是运动的。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 指宇宙中一切事物、 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的变化。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运动与物 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割裂物质与运动,设想存 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就会导致形而上学; 脱离物质谈运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则会陷入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

13、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客观存在;不管 人们是否承认,它都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改变它,也不能创造它;当人们违背规 律时,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趋利避害、为人类造 福。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要求我们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 使主观符合客观。 这 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也 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客观决定主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条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5 解析客观规律是

14、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人的(思维)意识与客观(存在)物质,是一对矛盾。二者相区别,不能将 它们等同;物质决定意识,决定意识的性质、产生和变化发展;意识对物质有能 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在一定 条件下,物质可以变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特别 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够反映物质, 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 意识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 还能 够反映现象背后的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世 代延续的人类

15、的认识能力是无止境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于: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 有计划的活动, 具有主动创造 性,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 发挥意识的能动 作用,就能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焕发朝气和干劲, 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战胜各种困难和阻力,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而不可违背规律蛮干;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既定的 客观条件下实现的, 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企图实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在社会急剧 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注重发挥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发挥精神文明的作用。26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

16、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 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实践, 是人们有意识、 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与动物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相区别; 它必须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人类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 主要有改造自然的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 人类的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物质性) 、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决定人们认识的对象,认识产生于实践的过程中。 离开实践、离开主体对客体的接触,就无所谓认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社会实践给认识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