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13664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苍溪中学高级高二下第二次段考基地班(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第卷阅读题(68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人民日报评论部 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

2、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

3、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

4、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

5、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分) 答: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 2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墨妙亭记 苏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

6、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

7、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注】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旁午交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特:只是B上田皆不登 登:(谷物)成熟C躬自抚循劳来 来:回来的灾民D乃为差久 差:略微,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8、)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6、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 )(3分)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A B C D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

9、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8、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 知 其 然 而 君 子 之 养 身 也 凡 可 以 久 生 而 缓 死 者 无 不 用 其 治 国 也 凡 可 以 存 存 而 救 亡 者 无 不 为 至 于 无 可 奈 何 而 后 已

10、此 之 谓 知 命。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 、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第1011题。梅花 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梅花绝句 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注:留侯:张良,汉高祖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之际,张良不恋权位,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候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观其图,状貌

11、如妇人好女。”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10、这两首诗中的前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1、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的?请加以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2、根据要求填写句子:(6分=0.5*1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盛赞洪都官宦人家之富足的句子是 , ; , 。、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的句子是“ , 。”、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 。、李密

12、陈情表中说自己家门衰微、没有亲戚和仆人的句子是 , 。三、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 16题。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

13、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4)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5)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