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8136422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色彩理论与绘画色彩认识郭健濂 解开色彩之谜,首先给予眼睛绝对的优先权。歌德在他的著作色彩理论中,开篇就说:“我们首先了解这些色彩,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完全属于对象眼睛本身。它们是所有学说的基础,打开我们色彩和谐的视野,基于此,所有不同的观点得以存在。”1 对于画家来说,色彩所关乎的问题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可见性世界的色彩;二是艺术家建构的色彩世界。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色彩如何成为可见,这就是色彩理论研究给出的答案。绘画色彩发展的重要转向都与色彩理论的研究密切相关。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开始致力于探索可见性世界的色彩奥秘,形形色色的色彩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色彩理论家从视觉经验和科学实验的两个维度中,

2、系统阐述了各种色彩现象的起因、规律以及色彩关系的种种原理。他们大都以色轮图表的配置形式来体现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模式,以此诠释他们对色彩的认识。这些知识论意义上的色彩经验不断塑造和改变着人类的色彩感知,对绘画色彩表现在思想和技术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艺术家长期以来也在寻找一种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来理解和处理色彩的复杂性,即如何利用调色盘中的颜料来混合所需的色彩,色彩之间又是如何在视觉上相互作用的。我们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剖析色彩理论研究与绘画色彩之间的关联。一歌德与透纳 哥德(Goethe)的著作色彩理论(“Theory Of Colours”)影响深远,以至于所有的关于色彩的书籍都不忘

3、提及它,参考它。在书中,哥德颂扬了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的观察结果。与牛顿相反,哥德将注意力转向视觉色彩,将发生色彩的各种条件进行分类,从中考察色彩的永恒性。他认为,光在视觉上通过色彩来表现自己,这是符合视觉规律的。也就是说,对于视觉而言,色彩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基于这些概念歌德定义了三类色彩:生理色彩、物理色彩和化学色彩。他将全部色彩概括在这三种类型之中。第一是属于眼睛的色,称为生理学色;第二是属于各种物质的色名为化学色;第三是介于两者之间,是通过镜片、棱镜等媒介看到的色,将其定为物理学色。在歌德看来,牛顿只是看见了第三种色而已,没有研究和解释全部色彩现象。 没有哪个人能像哥德这样如些广泛、深

4、入地对色彩进行探讨。而实际上,哥 图1德只对生理色彩感兴趣,他为那些始终对视觉现象有兴趣的艺术家们提供了详细的色彩理论知识。生理色彩是视觉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因此它是色彩瞬间的不可领会的一种形象,只存在于片刻的空间之中。生理色彩曾被无数的研究者研究过:“波义耳称它为补充色,布封叫它偶然的色彩,还有些人分别给它冠以奇幻的想像、表面的色彩和瞬间的色彩的名字,而罗伯特达尔文则认为它是视觉的魔怪。”2 而正是这种不可捉摸和难以把握的视觉现象引起歌德的极大关注。在他看来,所有的图像都在视网膜上占据着一定的位置,它在视觉中的反映跟最明亮的色彩与最黑暗的色彩息息相关,在这两极之间人们得以看到各种中间色。他通

5、过实验观察发现: “让一小块亮色纸片或丝绸置于中等亮度的白表面前,让观测者凝视该有色物体,然后把该物体移开而眼睛不动,另一种色彩的光谱则将于白表面上显现。当眼睛直视白表面的另一部分时,有色纸也可以离开其位置,相同的光谱也会在那出现,因为它现在来自属于眼睛的景像。”3 图2 哥德从观察中总结出黄色和青色,红色和绿色以及橙色和紫色三组对比色,并组成色相环。他对于色彩关系之间的模式提出了两种建议:一是,以圆形为基础(图1),并辅以被两个交迭的表示三原色和三间色的三角形所叠加用来表示互补色的线条。二是,以三角形为基础(图2),红、蓝、黄三原色位于三角形内部的最远的点上,而绿色、橙色和紫色三间色则位于三

6、角形内部中间。在理论上,三间色的两色在相邻的原色的帮助下的混合就可生成明暗较低的第三色-复色。 根据色彩在光亮与黑暗的两极之间,光明孕育了黄色,阴暗产生了蓝色。哥德考虑一个整体的视线,把色彩由两边决定。它所显现的对比我们可以称之为极性(Polarity),这我们可以以“ +” ( Plus ) 和“ ”(Minus)符号来表示。表示一种涌出与退隐的视觉感受。 + 黄 蓝 行为 否定 光 阴影 明度 暗度 为强度 弱度 暖 冷 邻近 距离 排斥 吸引 与酸和亲和力 与碱之亲和力 4 纯亮黄色是正极的代表,它是愉悦的、欢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但是如果它与绿色结合,转为像硫磺一样的颜色,那么会给人以

7、不快、甚至庸俗的印象。而赤黄色则较黄色具有更多的能量,更充满生气,而且根据色彩比例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奇妙的效果。蓝色作为负色色系的代表,被歌德认为是一种罕见的、不易表达的色彩。它是激情与平静的结合,同时,它能使事物变得凄凉。对于歌德来说,一种充斥着蓝色的事物是完全不能让人接受的,正因为如此,他建议人们在运用蓝色时应尽量少用或对它进行稀释,以免给人不快的感觉。 黄色和蓝色能组成绿色,如果两色的比例适当,那么绿色能成为“休憩”和“积极的满足”的代名词,如果两者比例失调,则会让人反感。这就是说,这些特定的对比原则结合起来,各自的性质并不会互相破坏。因为如果在这种混合中成分完美平衡以致于两方都不能被

8、明显区分是,混合物则再一次获得独特的个性;它显示为其自身的一种性质,以致我们不能把其认为是混合物,那么,这种混合色即是绿色。 图3 英国画家透纳(Turner)1843年画了光色-洪水后的早晨-记创世纪的摩西(图3)和阴影与黑暗-洪水天的傍晚(图4),从这两幅作品的标题和内容来看,透纳正是用歌德的色彩理论画了这两幅对照性作品。歌德的色彩理论的特征就是将一切色彩看作是含有两极的色。比如有些特定色彩,红和黄,带来正面效果,快乐感觉;而其他的,特别蓝和紫,暗示了相反的情感。他运用了歌德的两极色描绘了洪水前后的情 景,阳光和色彩-洪水后的早晨-记创世纪的 摩西是以红、黄、绿色来画的,表现了洪水退后早晨

9、的瞬间。阴影与黑暗-洪水天的傍晚则是使用藏青和紫色巧妙地定格了洪水爆发一瞬间的永恒。透纳认为色彩是光本身生发出来的物质。他把光与影分离,将色彩看作光的替代物捕捉光的聚集和离散。 图4 可以说透纳有效运用了哥德色环中的对比色。他在色彩里隐藏了风景的主题,这一主题就是色彩在这正负两极中的情感寓意。他的作品可以说是歌德色彩理论的经典诠释。透纳对歌德的色彩理论高度颂扬,并且,他根据哥德的色彩圆环和三角模式画了一个属于他的色轮模式(图5)。 图5事实上,歌德想要创建的是一种真正对画有启示意义的色彩理论,它不仅讲究色彩的美学效果,更注重它在心理上的含义。哥德对生理色彩的揭示,使画家对颜色的选择更加开放和自

10、由;色彩在记忆与视觉,幻想与情感间游移。他对自然光色现象的研究,不仅促进了当时画家在视觉经验上对自然真实色彩的探寻,而且一直影响着19世纪乃至20世纪艺术家对色彩的看法。 二谢夫勒尔与印象派谢夫勒尔( Chevreul )是一位有名望的化学家,同时身为巴黎哥白林染织厂挂毯染色的染坊主管,1839年他出版了色彩的谐调和对比的规则(“The principles of harmony and contrast of col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e arts”)一书。他发明了一个有着细致分层的二维色轮。在染坊的工作经历中,证实了红、黄、蓝三原色和的橙、绿、紫

11、三间色的作用。他的贡献是关于色彩之间在视觉上的相互作用规则的阐述:实时对比、连续对比和视觉上的色彩混合。总结出了完美使用色彩的协调规则。眼睛同时见到两种相邻的色彩时,它们会显示出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色彩的光学构成和色调的强度产生了变化(图6)。谢夫勒尔就是基于这一色彩视觉原理将其称为色彩的实时并置对比及色调的对比。他用字母总结了对比法则的原理:“对于两个相邻色彩,O和P,当O的补色,加入P时,或当P的补色加入O时,它们两者会尽可能地不同:结果,通过并置O和P,当P的光线被单独看见时会被O反射,如同O的射线在单独看见时被P反射,活跃的射线会同O和P的并置而停止;因为在该例子里,每种色彩都失去了相

12、似性。”5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透,改变了自身的光谱结构,从而显示出与原来不相符的现象。他把这种现象用公式进行了演示: O的色条置于比a更白的B处P的色条置于比a1 更白的B1处 a的补色置于C处 a1 的补色置于C1 两种色条分开时是: O的色彩= a+B P的色彩= a1+B1 通过对比,它们变成: O的色彩= a+B +C1 P的色彩= a1 +B1+C 6 谢夫勒尔据色彩实时对比法则和并置色条边缘不可感知的逐渐更改,他建议我们可以拿圆圈纸片或其他材料,涂上红、绿、橙、蓝、泛绿的黄、紫罗兰、大约1.5英寸;把每个圆圈分别放在白纸上,接着拿一点点洗过的颜色,在色环圆围染上色彩的补色,从中心

13、向外越来越微弱。这样,通过色彩圆圈空间即可获得色彩并置的可感形式,向那些没有学过物理却对该效果有兴趣的人展示其效果。如图7所示: 红圆圈环绕的色彩是补色绿 橙圆圈环绕的色彩是补色蓝 图6 蓝圆圈环绕的色彩是补色橙 泛绿的黄圆圈环绕的色彩是补色紫罗兰 紫罗兰圆圈环绕的色彩是补色泛绿的黄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并置对比现象的结果会使颜色的强度发生改变,深的显得更深,浅的显得更浅;也就是说,深的色彩失去多少白光,浅的颜色就反射多少白光。谢夫勒经过观测实验证明:邻近色的改变和它们的互补色,对其自身的改变一样明确。 图7谢夫勒尔将他的色彩研究应用于绘画装饰艺术和服装设计等各个艺术门类。他的色彩谐调法则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并且成为19世纪最为广泛的色彩应用手册,他的研究为画家在运用色彩的并置、对比来再现自然光色现象中的景象提供了宽广而有效的依据。使色彩在西方绘画长久以来被忽视、被压制的境况中解救出来,突显出色彩在造型上的表现价值。色彩的并置对比协调法则在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