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8135830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浅析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中心小学 叶美青【摘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激发兴趣、沟通感情、导明方向三大功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导入类型有情境型、质疑型、激趣型、知识型、释题型、直观型、直入型等。实际应用时,导入要注意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开讲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讲课亦如此,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导入更是如此。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课的导入正负有

2、酝酿情绪,带生入境的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何为导入?有的老师说导入,或称导入语、导语,是教师在进入新课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

3、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有的老师认为:导入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某些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还有的老师认为: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它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我想不论是将导入喻为“磁铁”“定调”,还是将导入称为“台阶”“钥匙”,都是想告诉我们导入很重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阅读课的导入是整篇课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值得大家下大力气去研究

4、。一、 导入的功能1. 激发兴趣。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开始上课时,还沉浸在课间活动的余兴之中,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开始讲授新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必是不理想的。导入却能唤起学生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钱威提出“导入的作用只有一个,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2. 沟通感情。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双边活动,导入环节虽然是教学过程中短暂的一段,但由于是师生课堂交往的最初阶段,因而师生双方间的信息感应和情感交流都是

5、强有力的。对于教师来说,他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的声调、表情、情感等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都会影响着学生。“师生平等”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上课伊始,教师就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或通过自己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利于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去获取新的知识,利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实现。3. 导明方向。导语对整个教学过程与环节有一种或明或暗的定调和指示方向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和要求,使教学过程都顺着这个轨道进展下去。如释题型导入,有时它在教学内容上就做了总纲式的说明,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

6、,让学生心中有数,起到了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二、 常见的导入类型(一) 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在阅读课的导入中时常是通过营造出一种气氛,或再现一个场面,从而把课文描绘的意境再现出来,把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情趣激发

7、出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 看图导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通过网络资料还可查阅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它们作为直观教材,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2、 借助媒体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

8、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3、 意境导入 也称激情导入,在教学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时,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 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名师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常常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将学生带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如孙双金老师在教

9、春望一诗时的导入:“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孙老师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二) 质疑型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

10、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质疑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1、提问导入 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进入课堂。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迅速进入新课。如邱老师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一走进教室就用兴奋的目光扫视学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学生说:“喜欢”邱老师

11、兴致勃勃地说:“我也喜欢大海,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望着这美丽的大海,我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这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呢?当学生说也想知道时,邱老师相机诱导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海底世界,它将向我们介绍海底深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样呢?让我们来细心读课文吧!”在本案例中,邱老师一进课堂便向学生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诱导着学生由疑而思。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悬念导入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好奇心更强,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吊起学生的胃口

12、,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例中邱老师设置的“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三)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

13、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在教学中,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讲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因为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从儿童时期到少年、青年、老年,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左右,人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

14、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所以,语文老师应该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课文中的相关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都可以作为“课堂导入”先行讲述,讲述时,在语言上应注意做到形象生动,做到声情并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因此,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还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2、 谜语(游戏)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游戏内容

15、。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而导入新课。如袁晓君老师上青蛙一课,先让学生猜青蛙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画青蛙简笔画并板书课题“26 青蛙”。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四) 知识型1、 启动原有认知导入(复习导入) 即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 以旧启新、以故引新、温故知新,有时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地去学习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简介背景、作者导入 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对于这类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加深理解。中国历来有“知人论世”的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