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将相和_模板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134754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将相和_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3、将相和_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3、将相和_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3、将相和_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3、将相和_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将相和_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将相和_模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将相和模板13、将相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团结一致。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学会生字新词。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教学用具:鹏博士 .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2、将相和中的 将”指谁? 相”又指谁? 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2、。3、指名朗读课文。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他是个

3、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 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五、布置作业。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2、蔺相如怎样对待?3、将相怎样和好?说

4、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三、总结全文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四、课堂练习。复述三个故事。13、将相和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关于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仲伟功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 一个纤夫的形象。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

5、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 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 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 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 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 ”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 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 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 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

6、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 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惯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 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 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 有紊乱。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 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 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 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 右边”的中年人和 后面”的高个子农民

7、。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 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本 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 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 语,如 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 ” 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 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建议翟书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 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

8、学文。学生观察这幅名画有三个困难:其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旧俄时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情 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 其二画家在这幅画里描绘了十一个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神态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学生所接触人物最多的看图学文。 如何观察众多的人物,学生缺乏办法。其三,画家采用了背景跟前景对比的艺术手法,烘托主题思想,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鲜明。这一点学生不会欣赏,难以理解。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的。一、根据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看图学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先指导学生看图,在大体上弄清图意之后再学文。教学这篇看图学文的时候

9、, 我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在学生未接触图画之前,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段。结合学习这一段,很自然地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和这幅画的现实意义,然后再指导学生看图。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省去了介绍时代背景的过程。二、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指导学生观察。1 粗观这幅画我是用幻灯配合指导观察的。我先用强光在屏幕上打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整幅画清晰的画面,同时用字幕在旁边出示了以下思考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1)这幅画中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伏尔加河怎样?(2)远处画了些什么,近处画了些什么?(3)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一共有多少个?(4)看了这幅画,你初步觉得反映了

10、什么内容?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对这幅画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2. 细看在学生初步了解画面内容之后,我接着用遮影法”(用硬纸片挡住幻灯中暂时不要学生 观察的画面,以突出要观察的部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主体部分:一个纤夫。因为小学生所掌握的绘画知识少,还不能欣赏这幅名画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看书,两相对照,弄清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具 体的观察方法,我先典型引路,在屏幕上放映出领头的老头儿的形象,同时出示三道题指导学生观察。(1)老头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课本上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特征?(2)老头儿的神态、动作是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神态?(3)从

11、老头儿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一下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什么?组织学生按照这些思考题边观察、边阅读、边想象、边讨论。让学生明白,肩膀宽阔”是这个老头儿的外貌特征,从他领头”,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时间已经很长、 很长,已经饱尝了纤夫生活的艰辛。 从他 漠然”的眼神里,可以知道, 这个老人对他的这种苦难生活看不到尽头,对改变这种苦难生活不存在希望。接着概括出观察人物画的方法:抓住外貌特征,抓住眼睛看神态,抓住神态和动作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我按照画面的顺序,放映出一个一个的人物, 让学生学习上面的方法 举一反三”, 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在一起,把人物的特征、神态、动作、

12、心理活动都搞清楚,从而达 到理解画面内容的目的。最后,我要求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懂得,这幅画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3. 深思这幅画的背景是晴朗的天空下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前景是冒烟的轮船、无帆的货船和一群在沙滩上拉着纤绳、拖着沉重步子、衣衫破旧的纤夫。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画面上的 景物?在学生观察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画家这样摆布画面上的景物,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晴朗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告诉人们,俄罗斯的国土是美丽富饶的。 冒烟的轮船,是告诉人们在伏尔加河里靠水上运输可以不拉纤

13、,而货船则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剥削廉价劳动力纤夫的象征。无帆”说明无风,纤夫们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衣着破旧”表明其穷困, 沉重的步子”说明其疲劳, 踏着沙滩”烘托了画的主题。学生明白了画家的构思之后,就能深 刻地领会画的主题。三、放手观察,努力实践,培养观察能力。为了巩固和培养学生观察人物画的能力,在教完这篇课文之后,我选择了一幅雨花台群塑”的由九人组成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观察,并根据这幅画模仿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 写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以巩固这一课的教学成果。关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目标1学会

14、九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举办权、瞭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 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国申奥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诱发 向往奥运”1出示奥运会标,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资料。教师相机简要介绍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情况。2回忆,并互相交流申奥成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情感。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1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1)提出学习要求

15、: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 写下自己的感想。(2)学生按要求自学。(3)组织交流。a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b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谈谈从那些语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些阅读感受的交流,汇集在一起,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作者的情感基调有个整体的把握。)2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1) 提出研读专题。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 的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2)小组合作研读。A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表达这种感受的语句,读一读B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C反复朗诵品味(3)集体交流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