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812502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性行为(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摘要3第一章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41.1 攻击性行为的操作性定义41.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表现41.3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几种教育心理学理论假设4第二章有关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72.1 同伴关系的定义72.2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72.3 幼儿各同伴社交类型及特征82.4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8第三章同伴关系与幼儿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研究103.1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103.2 皮亚杰学说103.3 科尔伯格理论11摘 要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种最普遍的现象之一。这种行为如果不加已有效控制任其自由发展,既会对幼儿造成不能恰当地处理同伴关系被同伴接纳

2、,又会影响幼儿的人格、品德的发展,这将会极其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可持续健康成长和幼儿社会性发展。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周围人际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在幼儿的社会关系中,虽然家庭对幼儿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学校在幼儿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但是除了家庭和学校,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在儿童发展的环境中,同伴关系之间相互影响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已有进行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同伴关系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探索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如何通过同伴关系来控制、减少幼儿攻击

3、性行为的发生,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实践指导,有效地为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及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关键词:同伴关系 幼儿攻击性行为 相关研究 教育策略第一章 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鉴于此,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访谈及个人分析,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假设,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1.1 攻击性行为的操作性定义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这一概念,虽对攻击行为的研究历时近百年,但学术界对其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

4、衷一是,迄今为止对攻击行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幼儿攻击性行为简言之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 、语言伤害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攻击是一种行为,而非情绪、需要或动机;其次,攻击时有意的伤害行为;最后,攻击时被伤害这不愿接受的。1.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及表现根据不同的维度,攻击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攻击的实施方式: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关系攻击。1身体攻击:包括打、扭、拧、砸、抓、抢夺他人物品、抢占座位等;2语言攻击:说脏话、骂人、嘲讽、取外号等;3关系攻击:又称心理攻击或间接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行为,包括唆使打

5、人、游戏活动排斥、散步坏话等按攻击的目的来划分,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1工具性攻击:以获取某种物品、维护某种权利而伤害别人;2敌意性攻击:以破坏东西、伤害他人为目的而进行的攻击。1.3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几种教育心理学理论假设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有好多种,但较普遍公认的有以下几种。1.本能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是侵犯行为本能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1930年在他的著作文明及其不满一书中指出: 侵犯的倾向是人的天生的、独立的、本能倾向。他甚至推测在人体身上还有容纳这种通过遗传获得的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

6、,如果能量的宣泄指向于内部、指向自身, 就表现为自己折磨自己, 摧残自己、甚至自杀;若是指向外部, 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 即表现为多种攻击行为。2.挫折侵犯假说1939 年,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多拉德、米勒 、西尔斯 等五人在合著的挫折与侵犯一书中首次提出挫折侵犯假说。他们认为,攻击性行为起因于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 一旦受到阻碍, 就会产生挫折感, 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该假说宣称: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这一结论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 二是挫折的产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尽管如此, 这种把挫折与

7、侵犯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绝对化的观点很快遭到了人们的诘难。挫折确实常引起攻击行为, 但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举出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的种种事实。挫折可能导致攻击行为外, 还可能导致退缩、甚至冷漠; 反过来, 攻击行为也并非完全由挫折而引起, 他人的威胁、恐吓、唆使、授意等都可能引起攻击行为。因此, 用挫折侵犯假说来解释攻击行为很快就暴露出其缺陷与不足。3.社会学习理论以班都拉 为著名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包括攻击行为在内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都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 从五十年代起, 班都拉等人进行了一系列叫做宝宝玩偶

8、的实验。结果表明, 观察榜样受到强化,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说, 观察榜样受正强化的儿童倾向于增加攻击行为; 而观察惩罚榜样的儿童显示出较少的攻击行为。4.心理理论20 世纪80 年代后, 随着社会认知研究的突破, 旨在研究心理状态理解, 并由此对他人行为进行预测的心理理论 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 成为近十年来发展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在认知发展的整个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所谓儿童的心理理论 , 就是在儿童头脑中形成的一种理解自己和别人思想、感情和动机的方式。心理理论的理论模型:1理论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是像理论的, 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

9、基本特征。该理论假设: 儿童预先并没有关于自己心理状态的知识, 而是通过建构起心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来解释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2模块论,这种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问题, 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 在个体出生时, 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神经系统;3模拟论,模拟论重在预测而不在与解释, 强调了心理理论的生理基础。在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各种可能解释类型中,模拟论、模块论与理论论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三XX论。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关研究发现,一些欺侮他人的儿童首领在心理能力上得分较高,他们能较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却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研究者把经常欺侮

10、他人的儿童的这种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但缺乏移情能力的现象称为冷认知。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欺侮产生的原因,但是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儿童虽然能够理解他人但往往缺乏移情这个问题。第二章 有关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同伴同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群体,它以独特的、重要的方式帮助塑造儿童的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儿童通过仿效可以被模仿的行为、强化或惩罚某种反应、评定皮此间的活动和互相提供反馈而相互发生影响。自幼儿期以后,同伴既是这些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幼儿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同伴关系的经验是儿童成长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背景。在此背景中,儿童获得了交往

11、经验,形成了交往态度,学会了社会技能,并影响着儿童终身的社会适应。同伴关系是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发展轨迹,可以使我们对儿童同伴关系研究有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2.1 同伴关系的定义同伴指的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近似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张文新认为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是该结构中两种重要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是一种群

12、体水平的结构,而后者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间情感联系,是一种关系水平的结构。2.2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2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3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形成积极的情感。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它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及健康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会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同伴关系还起着行为强化、榜样学习和社会比较

13、的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以下积极意义:有益于儿童平等观念的形成,有益于儿童健康情感的培养,有益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益于儿童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2.3 幼儿各同伴社交类型及特征根据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可分为四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一般儿童。1、受欢迎型幼儿:长相好,卫生洁净;行为表现最为积极、友好,消极行为很;能力强,性格外向、情绪偷快、活泼开朗;喜欢交往、且善于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性强;对自己社交地位能正确评价,对没有同伴玩感到难过。2、被拒绝幼儿: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但性格很外向、脾气急、大,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

14、;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是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过高估计,对没有朋友共玩不太在乎。3、被忽视幼儿: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愉快、活泼、胆小、不爱说话、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于交往;有较重的孤独感,对没有同伴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4、一般幼儿:在上述各方面均属中等情况,长相、体质、力气一般;能力中等;性格、情绪、行为表现一般;交往积极主动性、交往水平中等;对自己社交地位能作较正确的评价,没有同伴共玩时不难过、不安者稍多。因此,从上述各类型特征可见,不同类型儿童,其社交地位不同是有原因的、必然的。

15、受欢迎幼儿,由于其所具有的特点,当然在小朋友中更易于被接纳、喜欢,他们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其自身成长铺平了道路;而被拒绝幼儿,由于其独特特点,也更易为同伴所排斥、拒绝,而被忽视幼儿,更易为同伴所忽视、不重视,被拒绝的儿童对同伴表现更多的敌意、批评,更容易活动过度和过分离群,被拒绝儿童往往存在较严重的适应问题,具有攻击性、冲动性、破坏性;一般幼儿,在同伴中地位一般。这是由其各自自身特点所决定的。2.4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主要理论在关注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后,着重介绍了以下国外较有影响的理论。2.4.1 首属群体理论。该理论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首属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友伴群体等。首属群体的运转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它是一个人最为直接的社会现实,也是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