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812479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

2、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3、。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18.

4、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24. 非正式群体:

5、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30. 群体助长(群体促进):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

6、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31. 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32.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33.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和群体中正式的沟通过程,它是按照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进行沟通传递的,如组织和群体的管理行为、例行的汇报、总结、工作任务分配等均属此列。34. 群体思维:指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会严重损害群体效绩。35. 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的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

7、,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36. 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37. 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38. 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指一个人在冲突中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他人的影响。39. 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40. 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41. 协作:指的是冲突双方均希望满足两方利益,并寻求相互受益的

8、结果。42. 回避:指的是一个人可能意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希望逃避它或抑制它。43. 迁就:指为了维持相互关系,一方愿意作出自我牺牲。44.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45. 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是领导行为过程的核心,也是组织中工作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46. 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47. 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48.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利和责任授予下级,使

9、下级再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49. 有效领导行为:是指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能作出正确的决定。50. 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51. 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52.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53. 领导方式: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具体形式。54. 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现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55.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

10、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6. 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57.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是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58. 激发力量(激发水平)M: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59. 目标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目标对于个人的重要程度。60. 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和某种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61. 公平差别阈:刚刚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应差别的比值。62. 激励机制:是为了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

11、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63.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64. 组织内部结构:是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65.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66. 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67. 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68. 企业集团:是一些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的经营目标而在生产或经营的有关环节上联合起来的协作组织。69.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民族时代相传的行为模式、

12、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70. 组织结构合理化:是从静态标准的角度来衡量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是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其相关机制的有效发挥。71. 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指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72.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73. 解冻:是指激励个体或群体改变原有的态度,即改变原有的习惯或传统,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74. 改变:是指通过对认同和内在化等方式,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并接受和学会新的行为。75. 冻结:是指用必要的

13、强化方法使所期望的新态度和新行为融合成为成员个人品德中永久部分的过程。76. 突破式变革:指领导用最大的决心和魄力对重大的变革要求一步到位,定期内必须按时完成变革。77. 渐进式变革:是指利用足够的时间分步骤地逐渐推进变革并最终达成变革目标。78. 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79. 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再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

14、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3、社会学: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模型与理论不同,虽然这两者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但理论是抽象出事物的材质牲并加以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模型则并不一定抽象出本质特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只抽取事物的某些特征,目的是对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有所帮助。5、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

15、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量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6、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7、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8、实验法:研究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实验法依试验场所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9、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

16、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10、理性的经济人:这是薛恩提出如下假设,1,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2,因为经济性刺激物又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3,感情这东西,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4,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住人们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11、社会人: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发展出了一各对人性的十分不同的观点,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假设: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