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8122114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164 碰撞 导学案(人教版选修 35)编写人:邱佳佳 审核:高二物理组寄语: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推动你前进!【学习目标】1、了解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会应用动量、 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2、了解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3 、了解散射和中子的发现过程 , 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进一步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4、加深对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运用这两 个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应用动量、能量的观点综合分析、解决一维碰撞问题。【学习难点】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2、知识链接】1、判断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是什么?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有哪些?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3、碰撞的特点是什么?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吗?【新课学习】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B)例 1、两个质量都是 m 的物体,碰撞前一个物体静止,另一个以速度 v 向它撞去.碰撞后两个物体粘在一起,继续前进。 (1)求碰撞后两个物体的共同速度。(2)分别求出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能。(3)碰撞过程中能量一定守恒吗?(4) 请你从碰撞过程中能量变化和形变两个角度解释一下弹性碰撞 和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 :两物体相碰后黏合为一个整体,这种碰撞能 量损失最大。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B)针对训练

3、1、课本 21 页第 1 题二、碰撞实例讨论(B)例 2、假设物体m1以速度 v1与原来静止的物体m2碰撞,碰撞后它们的速度分别为 v 1、 v 2。(1) 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吗?写出动量守恒的表达式。(2)若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即属于 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碰撞。写出联立(1)(2)求得碰撞后两个物体的速度分别是 :v1= ;v2= ;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分析(1)若m1=m2,即两物体的质量相等.此时,m1m2=0, m1+m2=2m1,根据两式 ,则:v 1= ;v2= ;这表示:.(2)若m1m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的质量大得多.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此时,m1m2m

4、1, m1+m2m1,根据两式,则:v 1= ;v2= ;这表示:。(3)若m m1 2,即第一个物体的质量比第二个物体的质量小得多.此时,m m m , m + m 0,根据两式,则: 1 2 2 1 2v 1= ;v2= ;这表示:.我们所得的结论与常识一致,说明我们的理论分析是正确的。(B)针对训练 2、课本 21 页第 3 题(C)针对训练 3、课本 21 页第 2 题三、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1、对心碰撞(“正碰”):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非对心碰撞:说明:发生对心碰撞的两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都在同一直线上, 所以,在这条直线上可以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对于非对心碰撞的两物体,应

5、该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 分别应用动量守恒定律。一般不做研究。四、散射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中,常常使一束粒子射入物体,粒子与碰撞。研究 ,可以得到与物质微观结构有关的很多信息。与宏观物体碰撞不同的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 ,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 。由于粒子与物质微粒发生对心碰撞的概率 ,所以多数粒子在碰撞 后 .阅读:中子的发现【学后反思】班级姓名164碰撞检测卡(A)1、根据碰撞过程的特点,写出碰撞前后动量、能量的关系式。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B)2、质量相等的 A、B 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 球的动量 p =9kg。m/s,B 球的动量 p =3kg。m/s,当 AA B球追上 B 球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 A、B 两球的动量可能是( ) A、p /=6kg。m/s p /=6kg.m/sA BB、p /=8kg.m/s p /=4kg.m/sA BC、p /=2kg.m/s p /=14kg。m/sA BD、p /=4kg.m/s p /=17kg。m/sA B提示:动量 P 和动能 E 的关系式:kp2mE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