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的栽培技术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8117726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小豆的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赤小豆的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赤小豆的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小豆的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小豆的栽培技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小豆的栽培技术-I赤小豆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前茬应选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 科作物为宜,避免与豆科作物重迎茬,以免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其轮 作方式和大豆一样应宜采用三区轮作或四区轮作:麦、玉、豆(红小 豆);麦、麦、豆(红小豆);麦、杂、豆(红小豆);麦、麦、玉、豆 (红小豆)。应选较瘠薄茬口而不宜选肥茬。可以与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 秆作物间作,这样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 可在田埂、地边、树空等地种植。播种选地生长期短,一年可种两季,在一百天之内就可收成。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播种,开1.3m宽的高畦,按行距各33cm 开窝,每窝播种子5-6粒,lhm2用种子量22.5

2、-30kg,播后盖人畜粪水 排湿的火灰1把。可与其他作物如甘薯间作,也可在果园空闲地上点 播。应选择岗、平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的地块种植,低湿地必须注意 防涝。最好伏、秋翻,整平耙细,采取秋起垄加深施肥方式,将有利 于提高地温,防旱排涝,可使幼苗生长健壮。杂草防除播苗前药剂处理可选用以下配方:5%普施特水剂1.5L/hm2 (专 用于防治龙葵,可用5%普施特1.0L/hm2)。48%仲丁灵乳油 3.003.75L/hm2。72%都尔乳油 2.02.8L/hm2 或 72%都尔乳油 2.02.8L/hm2+70%赛克津0.30.4L/hm2 (也可根据杂草基数酌情加入 72%2.4 一滴丁酯0.8

3、1.0升/公顷)进行化学除草。播苗后药剂处理可选用以下配方进行茎叶处理:在禾本科杂草4 叶期前用12.5%拿捕净1.21.5L/hm2兑水300 kg/hm2 (对禾本科杂草 有很好的防效)。每公顷用5%普施特水剂2.03.0L。未化学除草 的地块,要在幼苗出齐后及早进行人工铲地23遍,在封垄前结束。 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进行1次人工拿大草。中耕小豆是喜温作物,由于春季气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要及 时中耕锄草、铲趟、松土,提高地温保墒,促根系发育,加速幼苗健 壮生长。开花前进行3次中耕,第1次在2片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进 行第2次在第1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第3次在第3片三出复 叶完全

4、展开、封垄前进行,以利于防旱、排涝、防倒伏。因小豆秆弱易倒伏,而且下部结荚很低,有时触到地面,在7月下旬,气候 高温多湿,田间通透性差,下部荚易霉烂,封垄前应培垄12次,以 利于防旱排涝、防倒伏。灌溉小豆生长期需水较多,尤以开花前后是需水最多时间,这时如过 分干旱,则显著减产,因此在干旱年分有条件的应灌水。化学调控如果氮肥施用过多、降水量较大时,红小豆顶上部生长旺盛,需 进行化学调控,使株高不超过80cm,防止倒伏,可用多效唑900g/hm2 在花荚期喷施。病害锈病: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褐斑病和萎缩病: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每公顷再多菌灵1000倍 液喷雾12遍。虫害蚜虫防治:每公顷

5、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0g+2.5%敌杀死乳油 600ml兑水喷雾防治。红蜘蛛防治:每公顷用8%中保杀螨乳油750ml+70%艾美乐水分散 粒剂30g、40.7%毒死蝉乳油750ml+24.5%阿维柴油乳油600ml+2.5% 敌杀死乳油600ml对水喷雾。赤小豆上部和下部荚成熟不一致,有的 品种易炸荚,不能等豆荚全部成熟再收割。因子粒可后熟,故可在有 2/3的豆荚变成灰黄色时即可收割。因红小豆结荚很低,只能人工收割, 田间晾晒,割晒时每6条垄放一铺(放鱼鳞铺),铺下不能有未割的红 小豆,在田间晒23天,待豆荚成熟,子粒变成固有形状和颜色,水 分1617%时,选择早晚、最好是阴天或刚下过小雨后进行机械脱粒。赤小豆质地脆,机械脱粒子粒破碎率往往较高。而且破碎的绝大 多数是成熟好的大粒,降低了产量和商品价值,因此,机器的选择与 改装尤为重要。一是将打稻机装上行走轮,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在田 间行走脱粒;二是1075型联台收割机装上带式拾禾器,调整滚筒转速 为280300r/min,滚筒间隙滑至最大,进行拾禾作业,也可将拾禾器 卸掉,选用人工杈子喂入割台,破碎率在3%以下。此外,收获回来的 赤小豆要及时进行精选,以免因水分过大出现霉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