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811718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根本资源。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开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为土地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各类用地之间数量的分配优化和空间的布局优化,其中空间布局实质上就是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开展的根底,也是最具有活力、增值潜力最大的国有资产。城市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布局的差异,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的开展更加需要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从宏观范

2、围的城市布局到具体的每一块土地的利用,从城市的外延扩展到旧城区改造,无不涉及土地的合理配置。如何在经济高速开展过程中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效率将是协调经济开展与土地资源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阐释了空间配置理论,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并分析了新疆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现状、主要制约因素并给出了一些策略。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空间配置;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目录第1章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本文主要内容第2章 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2.1土地利用

3、分类2.2 空间结构理论第3章 空间配置理论阐释3.1 土地利用区位选择3.2 土地利用地域分工3.3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第4章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4.1 概述4.2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概念4.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4.4 研究方法4.5 一些案例4.6 新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4.6.1 新疆土地利用配置现状4.6.2 制约新疆土地利用配置的一些因素4.6.3 新疆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对策第5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第1章 绪论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根本资源,是人类衣、食、住、行的根底,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开展的物质条件。土地问题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突出

4、的问题之一,也始终是事关个国家经济开展、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门应用科学,同时又是一项人类社会经济实线活动。中国的土地根本国倩要求必须加强国家对土地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合理是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安排各业用地,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城乡协调开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仅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旧。人均耕地0.106公顷(1.5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3。据不完全统计0,中国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特别是目前中国耕地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减少。近年

5、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开展和根本建设投资规模的迅速、大幅度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规模迅速增加,所占用耕地的数量与比重明显上升。人多地少的土地国情,对我国社会经济开展有重要影响。目前全国已有18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线以下,其中有8个省市区粮食不能自给。与此同时,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据对31个特大城市监测,1986-1995年主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了50.2。而城市用地增长远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据统计,1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比1986年增长59.7,同期城市用地却增长106.8。城镇建成区入均用地增到158.1平方米,农村居民点布局零乱,人均用地达182平方米分别高于国家标准

6、高限的38和32平方米。我国的根本国情决定了对土地资源必须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和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一种运动过程,意味着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区域甚至于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等宏观规划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同时,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加速和现代快速交通的开展,大都市圈规划、城市群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运而生。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断更新土地利用的观念。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根底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根底的“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强调的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土地等自然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根底地位在不断削弱。虽然知识还必须依附于物质之上发生作用,土地等自

7、然资源还是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根底,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竞争中的决定因子,因为知识的运作,可以较少地消耗或占用自然资源,也可开发新的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替代已近耗尽的自然资源,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在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十五方案开始,我国改革和开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注重农业根底地位,加强根底设施建设,保护生态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城镇化战略,都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中国目前经济社会开展形势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建立和逐步完善阶段,宏观调控不力和经济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可能进一步激化用地供需矛盾。如近期出现的“开发区热、房地产开发升温和大学

8、城雨后春笋般涌现,造成供地总量失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开展时期,中央采取了拉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加大了根底设施建设的力度,实施了城镇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生态退耕工程等重大措施,非农用地的扩展与农用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被占用将是一个不可防止的事实,如控制不力,可能继“开发区热之后掀起新一轮占地浪潮。随着市场经济的开展,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地方牺牲粮食生产搞土地招商引资,搞重复建设,这一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对耕地稳定仍构成很大威胁。中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开展对农副产品需求的数量在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人口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与耕地以数百万亩的

9、速度递减的事实,将使中国的人地矛盾变得更为锋利。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将使未来的土地形势更为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后代人的生存与开展。针对经济过热、用地膨胀的形势,近期国家把土地供给和金融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手段。随着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土地资源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以及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为土地科学领域前沿的重要问题。土地资源配置包括各类用地之间的数量分配和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实质上就是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问题。土地利用规划是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由于中国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在理论和方法上还不够完善,

10、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是一种自上而下指标控制的方法,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建设占用耕地指标、根本农田保护指标、增加耕地指标和净增耕地指标等。指标层层硬性分解,分解根本上是一个行政的过程,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其结果是各个乡镇都有控制性指标。由于指标的分解没有考虑到区域经济开展的非均衡性和自然资源察赋的差异性,导致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的低下。如根据测算,东部兴旺地区建设用地增加对于GD增长的奉献率是中部地区的1.24倍,西部地区的1.39倍;中部地区在农业土地利用上最具比较优势(陈江龙,2004)。但我国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种

11、区域的差异,没有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功能分区,土地非农利用效率高的地区得不到充足的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土地农业利用效率高的地区不能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集聚,总体上降低了土地对经济开展的奉献,提高了经济增长的土地消耗本钱。合理利用土地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也是经济和社会开展的根底条件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开展的重大问题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开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强度的加剧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全球性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开展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数量的有限性及其经济供给的稀缺性与土地社会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不协调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国家的普遍关注90年代

12、以来在全球可持续开展的战略主题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Maclaren 1996;黄秉维等1996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感觉到人类社会将要经历一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变革和挑战因此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研究课题同时也成为面向21世纪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应用性研究课题。1.2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城市第二、三产业集中分布的地域,并且在城市地域上生活居住着由这些产业部门的就业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大量居民。各种产业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空间扩展范围,即形成形形色色的城市空间。“空间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空间是指数学上的三维立体空间以及有明显界限的

13、二为平面空间。地理学家的空间是指地球外表的一局部,即地去空间。地理学中将二维化的地表空间称之为区域、地表、地方、地区、地带、领域、景观等。“空间结构主要是指构成地表空间的各个局部在形态上或功能上的连结方式。“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柴彦成2000)。柴彦威把城市看作空间中的“点,研究这些点的集合,即城市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状况,就是城市体系研究,把城市看作空间中的“面,而把其内部设施和建筑物看作点,研究城市内部和功能空间的形成及其相互竞争,就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汪曼蜀(2001)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运行的结果和根底,同一城市内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本钱,由于

14、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那么可能获得的差异巨大的产出。因此,城市空间结构不仅是一个土地利用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城市经济的重要问题。顾朝林(1999)指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骨架是由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职能在城市地域上的综合反映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最常见的方法是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考察为根底,通过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组合状况来说明城市内部地与结构特征。柴彦威指出,空间结构与地域结构并无严格的界限。相对而言,空间结构是抽象的纯理论概念,在空间分析方法中的使用更加普遍,地域结构是经验的、现实的概念,在地理学的传统研究中更加常见。空间结构既可指不同尺度的空间所构成的结构体系,也可指某一空间内部各种要素的结合关

15、系;而地域结构更侧重于地表各种地域的构成状况。朱才斌(2000)认为空间规划体系是指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为合理利用资源,开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范围,不同功能的空间规划(如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而形成的相互分工、密切联系的规划有机整体。就规划空间范围的划分来说,区域和城市已经涵盖了整个规划空间,从内容说,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都包括了土地利用、环境规划、交通规划、根底设施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内容,所以说“空间规划体系也就是区域与城市规划体系。国土规划是对国土开发、利用、治理的全面规划。至于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区别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解,全国性的

16、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叫国土规划,地区性的建设布局规划叫区域规划。目前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为指导,主要包括国土规划(全国性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江河流域规划、环境规划及交通、电力、邮电等专业规划。在1992年以前,土地市场起作用的范围还十分狭小,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方面作用并不是很大。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土地市场的培育、开展进程大大加快了。近年来,国内关于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研究也非常活泼。主要形成以下观点:1.城市用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行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土地商品化、建立房地产市场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