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811684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爱莲说》应对中考全套练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梳理】:一、参考译文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

2、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

3、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假字 可爱者甚蕃 (蕃,通“繁”,多) 2、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形,身;今义常用为“形状”、“样子”) 2惟吾德馨 (馨,美好;今义常用为“草香”) 3谈笑有鸿儒 (鸿,大;今义常用为“鸿雁”、“书信”) 4牡丹之爱,宜乎众也 (宜,当、应当;今义常用为“适宜”) 3、一词多义 世人甚爱牡丹 (特别、非常) 可爱者甚蕃 (很、非常) 4、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使干扰;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5香远益清 (远、清,形容词作动词,飘得远、显得清幽)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结构,表判断)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结构,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结构,表判断) 2倒装句 何陋之有 (应为。有何陋”,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涸”后面均省

5、略介词“于”。前者译为“从”,后者为“在”) 【基础巩固】 (一) 1.给加点字注音: (1)苔痕( ) (2)案牍( ) (3)甚蕃( ) (4)亵玩焉( ) (5)陶后鲜有闻( ) 2. 填空。 (1)陋室铭全文紧扣住_一句来写。其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 _,_,这两句中的_和_两个字运用得十分贴切、传神。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词语是“_ _,_”;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的词语是“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作者用并不高的山,并不深的水,比喻了_。(1分) 2作者用山不高因有仙而著名,水不深因有龙而灵异,比喻了陋室_。(1分) 3这三个句子的重点句是_,_。句中的重点词语是_。(2分) (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心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这四句中,写陋室周围景色的是第_句,第二句写了_,写陋室主人日常生活的句子是第_句。(2分)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除了写出景色特点外,还写出了陋室主人的什么特点?(1分) 6从作者描绘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情趣?(1分) 7概括一下作者“德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分) 8作

7、者用“诸葛庐”、“子云亭”比喻什么?(1分) 9这样比喻的目的是什么?(1分) 10这两个比喻目的是为了表现哪个词?(1分) 12“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分) 【最新中考题型】 (一)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_。 2、用“/”线给划线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8、无案牍之劳形( ) 4、用原文语句回答。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7、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_ _ 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9、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面加点“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水陆草木花 B、莲,花 君子者也 C、予谓菊,花 隐逸者也 D、何陋 有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出淤泥而不(颜色) B、 净植(笔直) C、有仙则 (取名) D、谈笑有鸿 (有学问的人) 3、甲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_;乙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2分) 4、乙文中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_。(2分) 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 苔

10、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_。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牡丹很美,喜欢它的人当然多。 B、牡丹花艳,开的花又多,所以喜欢它的人也多。 C、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所以人们喜欢它。 D、这是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2、选出译文的一项( ) A、水陆草木之花,

11、可爱者甚蕃。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D、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是花中的勇士。 3、下列句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是( )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下列说法的一项是( ) A、爱莲说是周敦颐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爱莲说的“说”与捕蛇者说的“说”不是同一种文体。 C、文章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D、文中第一段中的两个“

12、独”字既表现出作者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又表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 3理解填空。 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 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